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新闻屡见报道,据可靠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的人数超过54万,意味着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猝死事件,每天有1500人因为心源性猝死而离世,数字惊人。

频发的猝死事件导致社会公众对此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但公众对于猝死如何防治等医学科学内容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带着这些疑问,严道医声网采访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良荣教授,从医学角度对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进行解答。


筛查高危患者是首要环节

郑良荣教授认为,猝死的预防很重要,首要环节是对高危患者进行筛查。即鉴别哪些患者容易发生猝死,目前国际公认的是EF值指标,如果EF值过低,就预示着将来发生猝死的风险高,应在医学上对这些患者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避免猝死事件的发生。

器械植入是重要防治手段

随后,郑良荣教授介绍了高危患者有效预防性猝死的国际公认疗法—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ICD和CRTD的植入是预防心源性猝死,避免病人发生意外的重要方法之一。

ICD,与“死神赛跑”,及时除颤。心脏骤停是猝死的直接原因,郑良荣教授指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心脏骤停大于4-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大于10分钟将脑死亡,高危患者安装ICD相当于在身体内安置了一台除颤仪,在突然发生室速或室颤时能自动选择合适方式进行治疗,帮助心脏恢复正常跳动,在关键时刻实现‘自我急救’,主动预防和保护患者。”所以对高危患者植入ICD,进行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危险事件,与“死神”抢时间及时除颤或复苏,可在“黄金时间”挽救生命,重要性不言而喻。

CRT,延缓心衰进展,预防猝死。CRT与ICD的主要区别在于,CRT是心衰患者心衰治疗的方式,目前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CRT可以改善慢性心衰病人的预后,包括缓解心衰症状,增加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逆转左室重构,延缓心衰进展,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措施。2005年公布的欧洲心脏病协会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就已经将CRT作为心衰治疗的I类推荐。

国内现状。但我国CRT植入率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一是非心内科医生对猝死的风险认识不足,ICD/ CRT适应证远未得到充分普及,基层医生和非心内科医生对该疗法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二是掌握ICD/CRT植入技术的医生数量不足,CRT广泛推广的前提是医生对CRT适应证足够熟悉并掌握植入技巧。但目前,仅医疗水平较先进的医院的专业心内科医生能够熟悉掌握该技术,成熟的术者和植入设备远不能满足现状。三是患者认知不够,缺少危机预防意识。大部分患者认没有发生过就不用预防,社会公众认知度有待教育和普及。所以,想要将该技术推广,应该致力于提高基层医生对ICD/CRT适应证和植入术的掌握,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预防的了解和认知度。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广泛开展相关活动,对医生进行培训,对患者进行宣教。由美敦力公司主办的“最美技法”——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技法沙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推广方式。“最美技法”活动让资深专家团队担任导师,和中青年术者针对临床中CRT术前术中术后的要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提高广大中青年术者对CRT疗法的综合知识和操作水平的掌握,同时,加强CRT植入大中心与基层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成熟的CRT术者,推动我国CRT疗法的发展。


科室简介

微信图片_20181031094112.jpg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国家心内科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美国ACC教育基地,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学科下设心内科专科病房;房颤中心;心脏介入中心;心脏介入中心日间病房;心血管病研究所;无创性心血管检查室:心血管超声诊断室、心电图室。近年率先开展心腔内三维超声Cartosound,三维标测系统Rhythmia引导下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CRT-D植入术,房颤冷冻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及复杂冠脉病变杂交手术等。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超过4000例,年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超过1300例,年起搏器,ICD,CRTD器械年植入量600余台,年先心介入治疗110余台。

近五年获得众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重大培育计划,参加“十一五”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浙江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国家级基金课题29项,省部级基金课题32项;发表SCI论文10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