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按照起源部位可分为3种:左前分支起源、左后分支起源和左室高位间隔。该类心律失常消融策略包括,消融最早逆行收缩期前电位(PP),消融最早的分支电位或窦性心律(窦律)下线性消融左后分支区域。以往研究表明,无论窦律还是室速发作时,左心室希氏束-浦肯野纤维传导系统与周围心肌之间的传导是绝缘的。最近,中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红武等在Heart Rhythm上撰文分析了按照窦律以及室速发作时的HV间期来预测最佳消融靶点临床意义。
该研究2012年9月至2015年1月入选了21例左室分支性室速患者。研究者定义窦律下HV间期(HVNSR)为希氏束传至分支突破点(A)+最早逆传浦氏电位突破点传至体表(B),即HV间期=A+B;而室速下A为最早逆传浦氏电位逆向传导至希氏束,因此为负,而B仍为最早逆传浦氏电位传至体表(B),因此室速时HV间期(HVLFTA)=B-A;则最早的逆行PP时间为(HVNSR+ HVLFTA)/2,实际上预测最早逆行PP间期,就是(窦律下的B’+室速时的B)/2(图1),研究对比预测PP间期与消融靶点的实际PP间期符合程度。21例患者中4例为左前分支起源的室速,HVNSR平均为50.3±8.3ms,HVLFTA为30.3±11.6ms,计算预测逆行PP间期为40.2±9.5ms,而心动过速下消融靶点处标测到的逆行PP提早体表心电图为34±9.4ms,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7例患者为左后分支起源室速,HVNSR平均为49.2±4.6ms,HVLFTA- 为4.5±13.6ms,计算预测逆行PP间期为22.4±7.2ms,心动过速下消融靶点处标测到的逆行PP提早体表心电图为23.5±6.8ms,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共19例患者消融成功,分析数据显示,HVNSR平均49.5±4.6ms,HVLFTA-为0.9±16.8ms。计算预测逆行PP间期与实际标测值一致(24.4±9.16ms对25.2±8.1ms,P=0.76),与靶点具有很高的相关性(r=0.97,P<0.001)。
研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起源于左前分支的室性早搏(室早)测量的HV间期较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早更长(30.3±11.6ms vs.-4.5±13.6ms)。研究者认为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研究样本量不足造成的偏倚,毕竟左前分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在该研究中仅4例;(2)起源自左前分支的室早分支的突破点更加靠近近端,当然真实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研究者认为,逆行最早PP间期的位置可以通过计算窦律下和室速时HV间期得出,与成功消融靶点的相关性很高,消融标测可以在非心动过速时进行。
图1 窦性心律与左心室分支性室速时预测的逆传最早P电位示意图
文献来源
Hongwu Chen, Fengxiang Zhang,Bing Yang,et al. A novel method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rom the left fascicular system,Heart Rhythm,2016, http://dx.doi.org/10.1016/j.hrthm.2015.12.003.
转自:《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