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C 2022|学术盛宴、大咖云集:全国心律失常研究进展高端论坛成功召开
图片

4月17日,第23届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全国心律失常研究进展高端论坛在线上如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心律失常领域专家齐聚云端,围绕心律失常的综合管理,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介入治疗、研究进展等多个角度奉上了一场心律失常研究的学术盛宴。

图片

本论坛分上下半场,上半场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燕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共同主持。

马长生:心房颤动的最新治疗进展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围绕心房颤动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从房颤筛查、栓塞预防和节律控制等三大领域对2022年房颤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针对性提出目前房颤临床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丁燕生教授总结道,通过马长生教授精彩全面的回顾,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围绕房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成果。而且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房颤治疗领域的探索,国内多个临床研究已经和国外相关领域接近同步,说明我们在房颤领域的相关研究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吴书林:心房心肌病综合诊治

图片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围绕心房心肌病,从病理机制到临床诊疗,谈到心房心肌病的概念是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心房的任何结构、收缩、电活动的改变;心肌病变、纤维化及浸润病变在心房心肌病中的地位重要,但EIIRAS病理分型临床实际操作性差;心房心肌病的病因繁多,ECFEM分型包罗万象,仍需继续探索;MR-LGF和心房电解剖重建是检测心房心肌病的重要手段,但仍具局限性;心房心肌病的临床表型众多,需分而治之,尤其是个体化治疗(抗凝,药物治疗,左心耳封堵,起搏器置入,RFCA 等)。

刘少稳教授总结谈到,心房心肌病是最近十年提出的概念,围绕心房心肌病的分类、分期和治疗还处于持续探索中。房颤可能是心房心肌病的一种表型,但病窦综合征、心房静止和其它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也和心房心肌病相关。目前我们对于心房心肌病的认识还比较局限,但随着诊断和治疗手段的进步,未来对于心房心肌病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陈明龙:持续性心房颤动基质标测的新启示

图片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将理论和病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基质标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介入治疗的意义,提出心房纤维化是房颤重要的维持基质,且心房颤动本身也可以促进心房纤维化。心房纤维化区域可以通过MRI影像确定,而三维高密度标测可以间接显示心房纤维化区域,导管消融瞄准心房的低电压区和移行区实施基质改良,可能在肺静脉隔离之外提高房颤消融的总体成功率。持续性房颤患者,如果左心房基质正常,可能仅需要做好高质量的肺静脉隔离从而临床可获取和阵发性房颤一样的成功率。此策略可以避免过度消融。

刘少稳教授总结谈到,心肌电活动紊乱和心房纤维化是心房颤动的两大关键特点,但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目前动态心电图或者连续心电监测是心房电活动的常用监测手段,磁共振和电生理三维标测则可以为心房纤维化程度的评估提供参考,将房颤两个维度的检测手段相结合,探索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毅刚:改良术式对心房颤动消融的影响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结合指南、临床研究和实际案例,系统分析了不同术式对心房颤动消融治疗影响,特别指出肺静脉隔离(PVI)依然是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对于阵发性房颤,PVI的基础上,神经节改良可能有助于提高阵发性房颤单次消融成功率,并降低房颤负荷;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策略仍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探索并在大样本量人群中验证;随着对房颤基质及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个体化消融策略、技术进步和器械发展,有助于提高房颤消融成功率。

杨新春教授总结道,心房颤动的消融策略是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李毅刚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和国际文献解读,从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以及器械改良等不同层次对该话题进行了充分讲解。

王祖禄:脉冲消融心房颤动的效果与安全性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围绕脉冲电场消融这一新技术,从基本原理、发展历史、临床应用、研究成果、器械研发设计和前景展望等多个层次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特别谈到基于脉冲电场消融的特点和早期研究结果,PFA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在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术、心脏自主神经节丛消融术以及心脏浦氏纤维系统消融术中应用前景广阔。脉冲电场的组织选择性、非热能消融、能量释放快速、损伤效果好且不需要完全贴靠等优点也使其成为下一代消融能量的有力候选者。但是如何安全高效的应用脉冲电场消融原理设计消融导管,优化参数设置,以及明确消融应用范围及安全性等等仍旧需要充足的临床证据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普及应用。

杨新春教授进一步谈到,脉冲消融是近年来非常受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融能源,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现阶段,脉冲消融在房颤导管消融领域的应用,涉及的机制和原理已经基本解决,如何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将是这个领域未来的探索方向,也是推动该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

下半场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共同主持。

姚焰:离子通道心肌病室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探索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从遗传性心肌病的角度出发,围绕遗传性离子通道心肌病室颤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对现有的多项研究成果进行了解读,谈到针对离子通道心肌病室颤的导管消融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临床资料有限,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右室流出道病灶的消融有望成为防治Burugada综合征的猝死的一种手段;对于诸如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和长QT综合征室速,针对诱发室颤的室早进行消融可能有一定价值。

江洪教授总结道,对于离子通道异常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同疾病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不同,采取的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正如姚焰教授所说,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后续还有很多探索性工作需要完成。

王勋章:分支型室速:目前的认识

图片

Cedars-Sinal Medical Center王勋章教授从心电图表现、病理学机制、影像学检查特点和治疗策略对分支型室速进行了系统讲解,特别谈到深入了解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对于消融策略的制定会有很大帮助,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心室肌参与心动过速的形成,但P2可能不参与其中,而P1是折返形成的关键,也是消融治疗的关键靶点。

孙英贤教授补充介绍到,王勋章教授是较早从事心电生理事业的专家,在国内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早期阶段,王教授多次回国提供指导和帮助。截至目前,王教授还始终坚持心律失常相关研究,在发病机制和影像学评估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李学斌:心脏植入装置导线拔除技术及研究进展

图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从心脏植入装置的发展历史、植入装置导线管理面临的困难和专家共识变迁、导线拔除工具的技术变革、国际国内临床研究成果、典型病例和临床经验分享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享,最后呼吁道起搏导线管理不仅仅是感染问题,是综合管理问题;全球专家共识和指南不断更新,需要提高认识;在临床处理过程中,应该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处理。同时提出未来导线应用走向何方?(主动?被动?抗核磁导线?单双线圈?),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周胜华教授谈到,在心脏植入装置的导线管理领域,李学斌教授团队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也为全国多家心律失常中心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每一次交流,李教授都会为大家呈现新的挑战性病例,并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全国的同道,为我国的导线管理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董建增:2021年度心律失常进展回顾

图片

论坛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教授围绕2021年度心律失常进展回顾,同参会的各位专家展开了讨论。董教授认为,2021年度心律失常领域进展最大的是房颤的综合管理,从房颤筛查、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抗凝药物的应用、导管消融策略和左心耳封堵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种综合的全面的进展最终体现在各级医院房颤治疗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次是室性心律失常消融,近年来心外膜消融、复杂心律失常患者的消融治疗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消融治疗等,都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周胜华教授在总结致辞中谈到,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器械的进步,心律失常领域无论是在机制探索、患者筛查、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方面都取得了的进步。特别是在2021年ESC房颤管理指南重点强调了房颤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人工智能和5G技术在房颤筛查中的应用,此外还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复杂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ECMO等生命支持技术的合理应用、心律失常消融策略的探索等,都有力推动着我国心律失常整体诊治能力的进步。

阅读数: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