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2022解读 | 董颖雪:心梗后心律失常——基于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记录的真实世界中的临床结果

董颖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图片

心梗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如何?心梗后心律失常是否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今年ACC会议上首次公布了研究的临床结果,揭示了对心律失常强化监测是否对MI后患者有益,期待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研究背景

该研究在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等14个国家的60个医疗中心登记了790名既往有心梗发作的患者。其中49%为STEMI,51%为NSTEMI。出院前,一半的患者被随机分配植入心电事件记录仪(1:1随机分配),用于监测检测心律失常。研究人员对心律失常及其预后进行了中位数约2.5年的追踪。如果通过远程监测检测到相关心律失常,则联系患者。该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心血管死亡或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卒中、大出血而急性非计划性住院。

图片

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接受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组2年内有40%的患者出现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而对照组仅为6%。在第一次中期分析时发现在接受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的患者中检测到高的非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提前终止。分析显示,在接受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的患者中,主要终点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亚组分析显示, NSTEMI患者接受心电事件记录仪,主要复合终点可降低31%。并且,在接受心脏监护仪的患者中,调整心律失常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更大。提示心电事件记录仪有助于提醒医生关注心律异常,如心房颤动,它很可能无症状,通常难以诊断。

图片

研究分析

尽管该研究没有达到主要终点,但结果表明,监测异常心律有助于指导NSTEMI患者的管理。NSTEMI患者确实看到了巨大的益处。NSTEMI心脏病发作的患者通常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脏病发作的患者年龄更大,有更多的风险因素,患有更严重的心脏病。心律失常本身并不总是危险的,但它会增加心血管问题的风险,可能是更严重问题的早期标志。在NSTEMI患者中,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可以预防心脏事件,从而有助于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除了植入式心脏监护仪外,一些较新的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正在被研究作为检测无症状心律失常的潜在工具。尽管心律监测的最佳方法和最佳目标人群仍有待确定,但有很好的证据表明,监测心律和治疗心律失常可以改善心梗后高危患者的总体预后。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411093913_副本.jpg

董颖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心律失常二科主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委员会起搏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基层医院心脏起搏和电生理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委员会女医师联盟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健康学组委员。卫生部心脏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导师。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委员会委员。

阅读数: 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