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心”生,经久不“衰”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团队完成国内首台CCM与ICD一站式手术

2022年3月9日,全国首批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中心: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科汤宝鹏教授团队的李耀东教授成功完成国内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与埋藏式除颤器(ICD)一站式手术,开创了我国CCM与ICD联合治疗的先河。


患者信息

69岁女性患者,因“间断胸闷、气短两年,加重两周”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NYHAIII级”,心脏超声提示:室壁运动普遍性减弱,双房及左室增大,EF值31%。心电图提示房颤,QRS宽度88ms。在既往规范化抗心衰药物治疗下,患者心衰症状仍继续加重。

下一步将何去何从,汤宝鹏教授组织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分析如下:

☑全心增大,EF值31%,符合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

QRS宽度88ms,且组织多普勒显示室间及室内同步,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指征;

心衰反复,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肌纤维化程度较轻,具备CCM植入指征;

 CCM与ICD联合治疗的可行性。

汤宝鹏教授团队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评估后,决定为患者进行CCM与ICD的联合治疗,在ICD进行猝死预防保障的基础上,CCM可以通过在心跳绝对不应期施加电刺激的方式,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下,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衰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图片


手术过程

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需要在患者右心室内同时植入三根电极,且彼此间距不能小于2cm,才能确保ICD和CCM正常感知与起搏,避免相互信号干扰。同时考虑到除颤的效果,将ICD放置在左侧,CCM放置在右侧。

精准的放置三根导线对此次手术尤为关键,也是手术的难点,不仅要求导线参数满足要求,还需要兼顾三根导线放置的位置和间距,李耀东教授凭借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精湛的导线操控技术,首先从左侧完成心尖部除颤电极的植入,随后从右侧先后植入两根主动起搏电极置于右室间隔。术中测试除颤电极阻抗600Ω,阈值0.6v,R波大于20mv;两根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分别是1.6v(RV)和1.0v(LS),感知阈值均大于20mv,起搏阻抗均低于1200Ω,表明电极准确植入在健康心肌上。联合测试,三根电极均可以正常工作且彼此无干扰。国内首台CCM联合ICD一站式手术顺利完成,耗时90分钟。

图片

CCM程控仪界面:

图片

ICD程控仪界面:

图片


“本次手术的成功代表着我们团队在心衰诊疗领域的一次创新突破,CCM作为一种全新的疗法,为广大的心衰患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让我们电生理医生面对此类患者更加有的放矢,能用新的技术创造出新的可能。”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起搏电生理科汤宝鹏教授


敢于创新,不忘初心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电生理科汤宝鹏教授带领着一支具备丰富电生理及起搏经验的团队,在新技术开拓和应用方面先试先行,保持着“敢为人先”的前辈精神。在无导线起搏器技术、全皮下除颤起搏器植入技术、三维精准标测下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等多个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团队擅长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起搏器植入、ICD植入、CRT-P/D植入、左心耳封堵、起搏器电极拔除等心脏介入手术。同时,作为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在学会的领导下,汤宝鹏教授团队通过手术演示、实地带教等方式,在国内、疆内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手术人才。

正如汤宝鹏教授所说,“新医起搏电生理团队将继续跟进学科发展动态,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时刻不忘将新技术、新疗法用于临床,为健康新疆、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CCM,窄QRS心衰患者的新希望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先进的心力衰竭治疗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室,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主要用于窄QRS(<130 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作为针对窄QRS心衰患者的一种独创器械疗法,心脏收缩力调节(CCM)疗法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随着上市后临床应用的推广,CCM适应证仍会不断更新和完善,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图片
阅读数: 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