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名医周胜华教授电生理团队学术观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正月初三,中南大学“湘雅名医”、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医院(中心)主任周胜华教授带领的心脏电生理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影响因子55.873)发表重要学术观点,引起较大反响。
湘雅名医周胜华教授电生理团队学术观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该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根据最新研究结果,结合临床针对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提出以下该团队的学术观点:无导线起搏器从根本上了避免锁骨下血管穿刺、囊袋相关以及导线断裂、连接故障等并发症,具有电池寿命长、更换简便、安全、手术时射线暴露剂量低等优点;然而其也存在潜在缺点,如仅仅单心腔起搏、适应症单一,植入部位在右心室心尖部、远期预后不佳,器械/右心室容积比大、接触面增加、增加了潜在致心律失常的可能,甚至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尤其在儿童患者,传送鞘直径大、右心室操控难度大,股静脉-右心室系统并发症增加。无导线起搏器作为心脏起搏领域的革命,目前其临床应用刚起步,对包括植入过程、起搏器是否脱落、感染后如何移除和临床效果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
  湘雅二医院心脏电生理团队自1979年开始在祁述善教授带领下,不断探讨起搏治疗技术总结临床经验,在起搏器临床应用方面:阐述了射频导管消融房室结配合永久起搏器治疗无休止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经验与方法,观察到了起搏所致交替性T波及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和心房麻痹现象,分析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使用高频电刀的安全性,心脏起搏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作用,以及不断探讨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房颤动起搏器、心脏起搏数字化技术。在心脏起搏器并发症方面:阐述了起搏器综合征诊断与处理,植入心脏起搏装置后的焦虑、抑郁症状及其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障碍干预的作用,右心室永久起搏有害性、无效性及良性电极脱位,心脏电复律、放疗和化疗等对永久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起搏导线与心导管缠入Chiari网的识别、预防和处理,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导致心脏穿孔、起搏电极导线拔除的宝贵经验。此外,心律除颤转复器植入过程中除颤阈值测试一直存在争议,团队2009年在Medical Hypotheses杂志上,国际较早提出了随着其除颤性能不断提高,质疑在植入术时除颤阈值测试的价值;该团队临床研究表明:植入术中不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既可以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也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研究结果成为2014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的重要理论基础。团队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起搏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
  该研究团队于完成的《T波改变对心室肥大及心脏起搏的诊断意义研究》1993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右室永久起搏电极嵌入位置的研究》1994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与联合应用永久起搏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长期研究》1999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带领青年专家刘启明教授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4年、2008年分别在湖南省内率先开展了埋藏式心律除颤转复器(ICD)、双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器(CRT)、数字化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等技术;2009年周胜华、刘启明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心导管手术常见问题与对策》,2010年《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探讨与介入治疗系列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团队在心律失常防治领域工作突出,2009年获中国医师协会颁发的中国心律失常诊治推广与普及杰出贡献奖,以及“心律失常诊治新理念巡讲2009中国行”全国巡讲站明星站站长,2016年元月中国国际心脏起搏会议上授予“2015年ICD推广普及进步奖”。科研成绩斐然,近年该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项,负责湘雅临床大数据系统《心律失常临床大数据系统》建设项目。主、参编(译)著作14部,获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科研资助9项,部省级科研课题12项,总科研经费达500余万元;获部省科研成果奖9项,中南大学新技术奖2项;仅仅2015年该研究团队在Int J Cardiol,Ciculation Journal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篇。
阅读数: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