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聚焦心力衰竭诊疗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力衰竭MDT学术周精彩落幕
图片

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诊疗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心力衰竭预防、治疗的能力。2021年12月15-21日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办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力衰竭MDT学术周”开启学术大幕并圆满收官。

本次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涵盖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心力衰竭药物和器械治疗新进展、心力衰竭合并症的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病例讨论、心衰患者的情绪管理等精彩专题。

持续精进,为心力衰竭诊疗发展赋能

▼▼▼

图片

开幕式在本次学术周执行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主持下拉开帷幕,陈教授对参与本次活动的医院领导、同事表示了感谢,她相信通过本次学术周,所有参与人员一定都大有收获。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金昌晓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现代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疾病的诊疗模式已经从单一科室单打独斗发展为多学科联合提供综合诊疗方案,每一次面对疾病取得的胜利都凝聚了不同专业医务人员的学识、技术、经验和智慧。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医院,肩负着引领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的重大责任,多年来将推动多学科联合诊疗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进行;而心内科作为国家临床重度专科,在推动多学科诊疗及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贡献突出,体现了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是北医三院临床医疗工作的排头兵。经过心内科同仁们多年来的锐意进取,工作成绩喜人,学术地位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精进,希望在唐熠达主任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将病人和医务人员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图片

本次学术周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发表致辞时指出,北医三院的众多学科,尤其是急诊科和呼吸科,来自这些同道的支持对心力衰竭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来说意义重大。同时,北医三院对心脏重症与心力衰竭监护病房的扩建予以了大力支持;他希望通过举办本次心力衰竭MDT学术周,能够与全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家同道及本院其他学科专业的专家共同讨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优化心力衰竭的规范化诊疗。

围绕多点话题,纵深探索心衰诊疗策略

▼▼▼

开幕式后,本次学术周的学术日程正式开启,秉持多学科交流的理念,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都作了精彩授课。 

伍蕊:重症心衰合并肺部感染的救治策略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伍蕊教授在讲课中强调,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抗感染的前提,包括是否感染、感染部位以及病原体的判断等等,应当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实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郑慧萍:VA-ECMO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外科郑慧萍教授结合真实临床病例诊疗过程介绍了ECMO在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临床中在应用VA-ECMO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如何选择合适患者,即何种患者在何时置入ECMO能够获益,其次要考虑到ECMO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ECMO相关的并发症风险,防治相关并发症是置入ECMO后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马青变: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马青变教授在讲课中介绍目标温度管理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是应用物理和化学(药物)方法把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目标温度一定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生理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跳的过程。马青变教授指出,TTM已经逐渐成为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在多种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救治中广泛应用,针对不同急危重症疾病导致的脑损伤,应选择目标化、个体化的体温控制管理策略。

应对挑战,让罕见病不再“罕见”

▼▼▼

在对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的诊疗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特别成立了相应的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专业合作,极大提高了对该疾病的诊断和认识;还梳理出了一套完整的诊断流程,让罕见病不再“罕见”,本次学术周特别围绕ATTR-CM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田庄:ATTR-CA诊断,从繁到简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田庄教授介绍了ATTR-CM的诊治进展。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中的野生型在老年人中较为多见,尤其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简化的诊断流程,避免创伤较大的诊断方式。淀粉样变心肌病的诊断可分为三步,首先证实有心肌淀粉样变,包括通过体征/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MRI等,其次根据PYP成像等检查证实淀粉样物质为TTR,然后进行TTR基因检测。

陈少敏:心脏淀粉样变的诊治治疗流程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陈少敏教授讲解了淀粉样变心肌病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心脏淀粉样变是由于异常折叠的蛋白质在心脏沉积导致的严重的浸润性心肌病,曾被认为是罕见疾病,但是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研究数据显示这类疾病并不罕见,其中98%以上为免疫球蛋白轻链(AL)或转甲状腺素蛋白(ATTR)沉积。在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尤其是老年人,要警惕心脏淀粉样变,多数预后不佳,尽早诊断尤其重要。

周公哺:ATTR型淀粉样变性一例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周公哺教授汇报了一例ATTR-CM病例。周教授介绍患者因间断胸闷、胸痛10余年,双下肢水肿3年入院,并回顾了患者既往病史和诊疗资料;根据患者心肌焦磷酸盐显像检查考虑ATTR淀粉样变,后经基因监测证实为野生型。随后周教授详细阐述了该病例的诊疗过程,切实为ATTR型淀粉样变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经验。

李丹:ATTR-CM病例超声心电图表现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李丹教授介绍了该例病人的超声心动图,符合淀粉样变心肌病(CA)的特征性超声心动图表现。超声心动图是筛查、识别CA 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手段,但不能用于确诊 ATTR-CA,一些貌似无特异性的超声影像学表现若同时存在,则高度提示CA的可能,如双心房增大、心室壁增厚(左、右心室壁)而心室腔无扩大、心肌内颗粒样强回声、房室瓣增厚、房间隔增厚、少量心包积液以及限制性舒张功能障碍等。

王新宇:ATTR-CM病例-心脏磁共振表现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王新宇教授则讲解了本例患者的心脏磁共振(CMR)表现。该患者心肌肥厚伴随了广泛分布的心内膜下延迟强化,符合心肌淀粉样变改变。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具有多模态、多参数成像特点,不仅能早期发现心肌淀粉样变的形态及功能异常,还能准确评判心肌组织学特征,为疾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CMR电影成像序列能够直观评估心肌淀粉样变患者心脏形态及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左室壁的异常肥厚和收缩功能降低。增强CMR通过注射钆造影剂显示心肌纤维化,心肌淀粉样变有其独特的延迟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心内膜下和透壁性延迟强化,不仅分布于左心室壁,还可以累及心房壁和右室壁。北医三院放射科联合心内科进行CMR检查6年,为疑难杂症的诊治提供了有力的影像学证据。

王方芳:ATTR-CM病例-心肌焦磷酸盐显像表现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王方芳教授分享了该例患者心肌焦磷酸盐显像的结果,同时结合已有的疑诊ATTR-CM患者的焦磷酸盐显像的结果介绍了核医学技术在ATTR-CM中的诊断和指导预后的作用以及焦磷酸盐显像对ATTR-CM诊断的分级。2020年ACC关于ATTR-CM诊断专家共识和2021年ESC关于心脏淀粉样变的诊断和治疗立场声明中均提出,核医学焦磷酸盐显像2级以上以及心脏/对侧肺摄取比值>1.5可以作为ATTR-CM确诊的依据。北医三院核医学科联合心内科的心肌焦磷酸盐技术成熟稳定,可以对不明原因心肌肥厚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清晰精准的诊断和预后指导。

郑丹枫:ATTR-CM病例-病理表现

图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郑丹枫教授结合本院已开展的心内膜心肌活检病例,就淀粉样变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特点、ATTR和AL亚型之间的病理形态改变的异同进行讲解。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目前诊断CA不可或缺的标准,刚果红染色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学染色方法。淀粉样蛋白是一类在苏木素伊红染色切片中表现为心肌纤维细胞外间质中均质、粉染的无结构嗜酸性物质,由于其具有β折叠结构,刚果红染色后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苹果绿双折射。电镜下观察,淀粉样蛋白为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管状或颗粒状沉积物。然而刚果红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无法鉴别淀粉样蛋白的具体类型,因此引用更有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抗体染色,有益于鉴别ATTR、AL及AA等亚型的CM。另外,使用蛋白质质谱技术检测淀粉样蛋白已被一些研究协会作为CM诊断的金标准。

交流经验,共同关注心衰药物治疗新进展

▼▼▼

本次学术周还邀请众多专家围绕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专业讲解。

杜昕:新型利尿剂在心衰患者容量管理中的作用

图片

液体的容量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尤为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讲解了新型利尿剂在心衰患者容量管理中的作用。首先根据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容量状态,然后根据检查和化验辅助判断容量状态,必要时行有创监测评估,包括测定中心静脉压、漂浮导管检查等。

彭道泉:心衰患者全程优化管理

图片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道泉教授介绍了心衰患者的全程优化管理相关内容。急性心衰处理首先根据组织灌注和肺淤血情况分型,在分型基础上选择合适治疗手段,利尿和扩血管治疗适合多数情况,血压低时可考虑正性肌力药物,慢性心衰患者如能耐受:采用ARNI,b阻滞剂,SGLT2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联合治疗,对于血压低不能耐受ARNI或β阻滞剂,可采用伊伐布雷定减慢窦性心率,有利于维持收缩压。

骆雷鸣:利钠肽在心衰合并肾衰患者中的应用

图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骆雷鸣教授介绍了心衰与利钠肽系统的相关内容。利钠肽系统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具有促进排钠、排尿、舒张血管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心肾交互中意义重大,是多种心衰药物的治疗靶点和途径。

张宇辉:HFrEF药物治疗新进展

图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讲解了HFrEF药物治疗新进展。近年来,不同机制和靶点的药物都取得了可喜的结果,HFrEF的药物治疗手段相对比较丰富,选择较多,目前强调从多个途径作用于多个靶点以进行整体、全面的干预。在当前众多HFrEF治疗药物的时代,临床决策也同时变得更加复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外,学术周还讨论了有关于重症心衰的患者器械辅助治疗,睡眠障碍管理,以及患者情绪管理等内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翁利教授分享了心衰患者的气道湿化管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琼教授阐述了超滤在心衰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伟教授围绕心衰患者合并睡眠障碍如何管理展开思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梅颜教授就如何识别、处理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焦虑障碍进行讲解,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心郝树伟教授特别关注了心理应激对心衰患者的影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桂香教授结合工作经验,分享了护理照护在心衰患者情绪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关注患者生理、心理健康,体现出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不断向精细化发展的过程。

本次心力衰竭MDT学术周,实现学术内容从基础知识到高精尖技术话题全覆盖,邀请众多专家进行多角度、宽领域的讲课交流;本次学术活动中特别设置了培训考试,并且设置答疑群为学员解决问题,旨在让更多学员掌握心衰诊疗的技术知识,强化他们的认识,约有15000左右人次积极在线参与,纷纷予以好评。

同时,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心脏重症与心力衰竭救治知识的普及和基础医生的培训,宣传国际前沿研究和学术进展信息,使参会学员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规范化心衰诊断及管理的意义和原则,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多学科协作诊疗进一步提高心脏重症与心力衰竭诊断率、治疗成功率,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数: 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