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心内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势迎难而上

这是一群致力用科技的光芒照耀每一个梦想的“追梦人”,是创新的攀登者,点亮每一个改变世界的窗口;他们呕心沥血、献身科研,推动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信念向所有人宣称:这就是中国科技工作者!

在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北医三院心内科的积淀与创新 

北医三院心内科秉承“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求实创新、实干兴院”的三院文化传统,创新开展临床与科研转化医学研究;致力于发挥省部级临床与科研平台、流行病学平台、学会平台的牵头引领作用,运筹开拓学科发展新航道;不断凝练探索多学科交叉点内生动力,推动心血管学科发展,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我们有:历史与传承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前身是北京医学院组建的第三附属医院内科的心血管组,成立于1958年。1987年成功举办“心脏病新进展学习班”,是国内首次高水平介绍冠心病介入性诊治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完成全国首例开胸直视激光冠脉成形术、经皮激光冠脉成形术(PTLCA)及外周血管旋切术,北医三院心内科崛起于学界。

1988年诚聘在国外已学有成就的韩启德教授、王宪博士加盟,成立并发展为血管医学研究所,开创我国心血管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先河。

1990年开创性建立由心内科主管的心脏导管室,首先创立了将心内科临床检查、治疗及基础研究诸单位整合一体化运行模式,并率先将第一个注册的商业性支架—Palmaz-Schatz支架引入国内。

时至今日,北医三院心内科已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科研和教学单位,是国家级冠心病介入治疗、起搏电生理和心脏康复培训基地,也是国家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和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是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我们有:多学科交叉、创新的临床与科研转化研究基地 

心血管内科是我校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国内首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协作实验室”。血管医学研究所发展至今日已成为拥有受体研究室、心血管活性多肽、分子生物学室、激光医学室和小动物实验中心的综合研究所,成为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心血管分子生物学和调节肽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以来从事心血管受体病理生理学、分子药理学以及心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我国从事心血管受体应用基础研究历史最为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主要基地之一。

依托于我院与杭州钱江医工交叉创新技术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协议,心内科在医工合作联合研发中心内逐步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实施,通过主动“变赛道”挖掘原始创新成果,打造医工结合领域标杆和模范。

我们有:多元化的人才和先进的成果 

心内科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12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

2021年成立了我国首家有规模、有详细规划方式的心血管代谢门诊,率先加速推进医联体的建设,心内科和心外科联合率先开展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新技术,成立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加强了医院间合作、逐步修正补充慢性疾病管理体系、向患者提供心血管急重症的及时救治。

目前已经形成心血管代谢、心脏瓣膜病、“心风险”术前评估、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高血压病、心力衰竭、房颤及抗凝、起搏门诊、妊娠高血压门诊等十大特色门诊。

肾上腺素受体亚型的研究已形成特色,肾上腺素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新途径与网络调控、心脏重塑的分子机制和肾上腺素受体单个分子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首先报道,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心血管活性多肽特别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研究水平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我们有:求实创新、实干奉献的精神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始终秉承“团结 奉献 求实 创新”宗旨,打造了一支享誉全国的高水平队伍,努力做好慢性疾病及心脏危重症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及优质的管理,向全国发出北医三院的声音。

阅读数: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