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肺炎|徐原宁:一份来自武汉的“思想汇报”

坐标:湖北 武汉

“你在他乡还好吗?

是否已经有了太多改变?

春节过后,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投身到抗击疫情最需要的前线,其中就有不少我们熟悉的心血管专业的医生。

在疫情肆虐,正常生活被严重扰乱的武汉,你在他乡还好吗?成为很多我们网友关心的问题。

日前,已经出征武汉的一个多星期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徐原宁教授在朋友圈作了一个详细的“思想汇报”,让我们对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现状有了直接的了解。

他说:“在这场抗疫的战斗中,我们医疗队没有怂人,没有傻子。我们被武汉和华西照顾的很好。”

经徐教授同意,我们现将他的这份“汇报”转发出来。

让这真真切切的信息,缩短我们与前线的距离,不再感觉“我真的感到你很遥远”。

走进武汉,走进前线


微信图片_20200219192933.jpg

皮西西加油!

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


今天(2月17日)上午在酒店休息。

早餐时碰到晏主任,受他委托我上午会接受一个记者的电话采访。记者很准时的拨来了电话,聊了十几分钟,他大致的目的是想写一篇四川援鄂医疗队救治重症患者的深度报道,估计是因为彼此间专业的限制或者我不善言谈,末了也不太明白他想知道什么,不知道他会写出一篇什么报道,内心有点忐忑。

另外,这些天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同事、朋友和老病友的问候和关心,也有人说我朋友圈很多天没更新了。

所以我是时候写一个长篇的思想汇报给大家了,报个平安和工作现状。


武汉的生活

这是被亲属和朋友关心最多的问题。

今天是武汉封城的第27天,这座城市依然在正常的运转。

每天我们接触到很多的武汉人,驻地的联络员,公交车师傅,酒店的保安,前台工作人员,餐厅的服务员,打扫卫生的阿姨,病房的赵医生、邓医生、朱护士长等等。

从他和她们的身上,你能看到武汉人的坚韧和不屈。

虽然院感防护要求不能随意外出,但每天两点一线的吃、住、行都安排的非常妥当。

酒店的厨师在尽量照顾大家的喜好,前几天随口一说,前天和昨天的盒饭里就出现了久违的五花回锅。

酒店条件很好,配有空调,房间里暖和的可以穿短袖和短裤。

从酒店到医院的班车,依据大家上班的时间随时调整,师傅们从无怨言。

虽然时间很短,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已让我终身难忘。

比如:

情人节当天,公交吴师傅的祝福;

每天回到酒店后帮我们测量体温的保安大哥,量完后总会说一句“你辛苦了”;

二楼餐厅发餐的小姑娘总会说“我们应该的”等等。

口罩遮住的是口鼻,挡住的是病毒,掩不住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武汉封闭的是病毒传播,封不住的是我们对武汉的关心和帮助。

微信图片_20200219192938_副本.jpg

这些暖心瞬间,总让我们难忘


华西小卖部营业中~

我们最大的支持来自老东家。

在武汉能由衷的体会到华西人的自豪。

在资源相对短缺的前提下,医院组织了一批又一批的个人防护和生活物资,不停的送往前线,据说今天还有物资会到,二楼的库房已经被我们戏称为小卖部,老板娘冯老师很细心地管理和分发每一样物资。

我们单单依靠医院分发的个人物资,就已经可以去哈尔滨过严冬了。前几天武汉的降温和大雪,我们并不感觉冷,被组织从心里暖和到了脚尖。

物资中从不缺吃的。

前几天和朋友开玩笑,每天都要纠结的事情:

是先吃小面包呢还是先吃鸭脖?牛肉干是选五香的还是麻辣的?方便面选合味道还是康师傅?自嗨锅是今天吃还是留到下周?酸奶是常温还是冰冻?喝咖啡还是恩施玉露?太伤脑筋了我…

一日三餐变得比平时上班还有规律,睡眠时间充足。

这就是你们说的“保重”的方式。

医院的关怀暖到了心尖。

情人节晚上,刚刚下班收到组织部袁老师发给我的视频,10分49秒的视频收集了部分医疗队亲属的视频祝福(涉及到其他老师的个人隐私,我就不转发了)。

看到视频的那一刻,眼眶又红了。

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个人的防护——武装到牙齿

就像基老师说的,我也相信,大家都不是只会一往无前的傻子,个人防护问题是从出发前到今天我们团队每天都会强调的问题。

每一个队员身上都背负着父母、妻子、子女的关心和嘱托,每一个队员都有不可推卸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做好个人防护我们责无旁贷。

任何一个人的防护不到位,导致的不仅仅是个体感染,还可能是医疗队的团灭。

团灭意味着无法继续救治患者,意味着我们成为前线的负担。

微信图片_20200219192944.jpg

临出门前,大女儿给我的便携小喷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装点快消液,上下公交喷一喷,进出电梯喷一喷,门把手经常喷,很方便。

体会到好处后我帮每一个队员都买了一个,已经发给大家。

买的时候找了很多武汉当地淘宝卖家,都因为快递停运无法配送,最后联系到一家距离我们酒店20多公里的批发商,听说我们是援鄂医疗队,把本来计划卖给药店的小喷壶挪了140个给我们,安排当天快递。

医疗队的感控小组老师,在医院院感老师的指导下,结合酒店、房间和工作环境,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感控条目。

酒店的电梯被分为工作装电梯和便装电梯,房间内按要求合理规划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甚至连洗澡的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反正我是真的把自己洗白了。

进医院前,我们分小组,每个人都反复练习了穿脱防护服。

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不会少一样防护装备,从里到外我们要穿戴很多层,包括外科洗手衣,一次性帽子,N95口罩,防护眼镜,第一层鞋套,防护服,第一层手套,隔离衣,第二层鞋套,第二层手套,特殊情况还要加面罩。

进科室后,感控老师在缓冲区内详细列出了脱防护服的每一个步骤,只要严格按照步骤,对照镜子,我们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前几天医院还配送了胸腺肽,每周两次皮下注射,自己给自己打,我们会安全的回来。


医院的工作

这可能是最神秘的部分,下面我来揭秘:

我们被分配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23和24病区,分别在5号楼的14楼和15楼。说的这么详细你也进不来,进出全靠出入证和颜值。

我是2月10日下午第一次进病房,到今天刚好一周。

我们接管的两个病区按指挥组的要求,将全部收治重症患者。

医疗队康主任牵头,每个病区,3个医生一组,按8小时一轮换,护士按4小时一轮换,大家共同携手完成医疗和护理工作。

和我搭班的三人医疗小组战友的姓的首字母都是“X”,就叫X3组合(请用英文念)。

微信图片_20200219192950.jpg

大家很快适应了这个新的工作节奏。

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类似急诊科的工作模式。

在医生相对有限的前提下,8小时的工作强度和夜班的负荷大家都还可以胜任,又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恢复体力和精力。

从每日仍在增加的武汉本地确诊病例数看,这场抗疫战不是1-2周可以结束的。

这种8小时一轮的模式大家都很担心治疗的延续性,所以每一个小组除了适应这种新的工作模式,都很重视医疗的交接班。群策群力的制定了效果很好的交接班流程,分级管理方案等等。

微信图片_20200219192953_副本.jpg

新冠肺炎对每一个医生都是一个未知的疾病,完全无证可循,没有特效药,没有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受康主任委托,由我执笔,一方面请教了很多同在抗疫一线老师的经验并结合华西既往的经验,另一方面和老年科呼吸亚专业岳冀蓉教授、肾内科张凌副教授、重症病房赖巍老师、基鹏老师、薄虹老师等战友一起查阅中英文文献,参照国家诊疗方案等多部方案,结合我们病区的实际工作流程,制定了我们自己的诊疗方案。

大家都在为重症患者的救治出谋划策,为每一个病人的些许好转欢呼。

我们接手后,23病区,一周时间已有40多例患者由重症转为轻症,经指挥组协调转移至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每天下午4:30,在华西支援的三批医疗队,多个病区间,通过网络平台准时开始围绕疑难危重患者的多学科讨论,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决策。

现在医疗工作已上正轨。

护士的确是这场战斗中最辛苦的人。

每一个当班的护士都要身兼数职,领物资、取药、发药、打针、输液,病人照料,领饭,喂饭,抽血,取咽拭子,记尿量,心理治疗和安抚……

4小时满负荷的工作常常让她们浑身湿透,但24小时后她们又满血复活,继续无怨无悔的投入工作。

微信图片_20200219192957.jpg

在这场抗疫的战斗中,我们医疗队没有怂人,没有傻子。

我们被武汉和华西照顾的很好。

大家有热血,有动力,有靠山,有方向,有能力,有希望。

我相信这段经历会让每一个经历它的人都终身难忘,每一人都在为这场战役贡献力量,虽然你不一定在前线。

湖北仍需努力,同志还需加油,武汉坚持。

最后,我同意采访成都盒悦老板娘那段视频的最后一句话。

疫情不结束,援鄂的医护一定不走。

  各自珍重,午安  


阅读数: 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