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晓 | 李晨光:CCI学员来自海外的国庆感言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 作者 李晨光

WeChat 圖片_20191009095736.jpg

刚刚过去的十月一日,大概是近年来最被国人关注的日子,即使身在海外,亦然。

70年风雨砥砺

七十年国庆以及庆典本身或许只是一个引子,更多的在于之前国人心中长期积累的情绪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得以宣泄。抛去远事,单从九十年代开始,银河号事件,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事件,近年来的中兴华为事件,中美贸易争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在向着涅槃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了坎坷与阻挠。

国人的扬眉吐气来自于国力的日渐强盛,而国力的提升,其源头在于科技实力的不断提高。在国庆时期,老牌科学杂志Nature发表评论文章《China:How Science made a superpower》,指出在中国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对于科学发展的追求与努力正是贯穿这个民族不同时代通向繁荣的中轴线。

逐梦新时代

100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的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中犀利地指出,从封建时代开始,中国的哲学传统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阻碍的科学探究精神的扎根。诚然,中国式的创新更多来自于技术经验积累中的突破,而并非理论体系下的碰撞、融合与改变。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人曾经试图探究中国发展速度超过印度的原因,而其中的一个答案获赞颇高,即中国在知识文化领域的全民扫盲运动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建国时期八成文盲到2010年的百分之四,这场运动其实为中国从封建时期的技术革新到当今时代的科技融合提供了合适的沃土,也正契合了明末清初徐光启先生“会通超盛”的理念与思想。

如果说土壤来自于国家以及民族对于知识文化尊重和推广,那些走出思想桎梏融合多方文化的先驱者们则为这片土壤播下了科技发展的萌芽,从1863年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以及后续为中国介绍大量西方著作开展翻译局的数学家徐寿和华蘅芳,到建国后以朱光亚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人士,再到1978年国家启动“四个现代化”政策后四十年高达586万的留学生归国潮,技术与思想的回归、融合、创新逐渐地形成中国近年来科技发展的主线,“融会贯通”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科学体系发展的源动力。

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完美地诠释了这条轨迹,从中国传统医学,到建立在解剖生理等学科为基础的西方医学,再到中西医结合共同发展,应该来说中国医学始终在快速前进,以心血管领域为例,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冠脉介入手术迅速攀升,经皮瓣膜手术从无到有,原创理念及设计陆续出现,高质量临床研究不断被世界接受。在刚刚结束的美国TCT会议中,中国心血管人从原创器械、临床研究、创新理念等各个方面在世界舞台中共同带来中国之声。

不忘初心

烟花散去,不问繁华,激情之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考。相对于国内的医疗体量,我们仍然面对着原创与现实极不相称的对比,我们需要看到,目前的主要医疗技术与产品仍然来自于国外的理念或专利,相对于美国或者日本,临床研发以及转化能力仍然低下;我们需要看到,对于新兴的医疗技术与产品我们仍然无法迅速使用并推广的苍白现实;我们需要看到,在国际舞台上,来自中国的数据和声音依然微弱,亟待更多的中国身影。

笔者有幸受科室及师长所托,2019年7月始在美国心血管病基金会(CRF)以及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访学,在到达之初,目睹美国术者的手术过程,有种悔不该来的感觉,相比国内中心的规范与技术水准,国外术者似乎欠缺不少;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当心境平复下来,用更加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同行,会发现他们有更多的原创器械可以来弥补技术的不足,会发现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渴盼的各种心室辅助装置,我们熟知但还未完全开展临床使用的各种腔内影像及生理学评价工具,各种不同型号不同尺寸的辅助器械,各种新兴的评价与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工具与器械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技术的不足,并且又超越了技术的极致。

对于理念的创新与数据的管理,是来到国外之后的另一感触,相对于国内,国外医生对于现有规则是尊重的,各种评价手段与工具可以帮助他们脱离经验的限制,但同时又不囿于规则的限制,部分敢于开拓的医生勇于突破成规并进行相关的尝试,虽然说国外相对宽松的医疗环境以及患者的接受程度也是先行式的临床研究得以开展的前提,但特朗普式敢想敢做无所畏惧的精神似乎埋藏着这个民族的基因之中,更容易被周边环境所鼓舞;相比之下,国内的医生想法并不少,但相信大部分想法被世俗的担忧以及繁琐的临床工作所湮没,直至看到国外同行类似想法的报道才觉得恍如当初,抱憾良多。临床研究需要规范的数据和系统化的管理,国外同行逐渐将此发展成为一个可以自发生存与发展的产业,已成立二十余年的CRF将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医生教育融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础,将TCT会议及TCT MD逐渐完善并推广,目前已成为介入领域的权威声音之一,并由此占据了话语权,而国内所欠缺的不是医生的能力,恰恰是相应的平台,环境和机制。

牢记使命

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贸易战的争端似乎并没有结束的征象,而中国对于高端医疗器械的依赖以及医疗行业本身的不可或缺性使得我们左右两难,医学是无国界的,但在特定环境与因素的干扰下,国界碑似乎在越加地明显,如何摆脱依赖如何走出桎梏不仅仅是中国医疗行业人所面临的问题,更是这个民族强盛路上所必须经历的渡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又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冬天的到来更预兆着春天的接近,推进行业融合,坚持自主创新,在这个大势之下似乎成为并不遥远的未来。2015年,葛均波院士倡导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旨在通过这个开放的平台,拓展当代中国心血管医生及相关产业圈的创新思路,寻求解决临床问题的最佳方式和技术,从而最终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走向国际。至今还记得当时和沈雳教授一起修改CCI成立宣言时的热血澎湃,“不唯学术地位,不唯职称高低,不唯论文多寡,唯一的标准便是拥有一颗不懈追求创新的心,拥有一片对这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热忱”。

中国的心血管事业需要对事业执着追求和热情实践的青年群体去发展和拓新,而CCI则承载其创新理念,基于创新实践,从而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在世界专业舞台上实现中国梦想。而在此基础上,又恰逢国家在博鳌国际医疗先行区关于特许器械药品审批的开拓性政策,葛均波院士倡导发起的以CCI为蓝本的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汇聚更多的医疗学科与行业,携手医、研、企、政、资、媒各方资源,建立价值共同体,促进医学的创新与转化,CCI携手创新国度以色列共同搭建中以创新合作桥梁……沉舟侧畔,柳暗花明。

后记

从浦东机场出关至今接近3月,更加明白自己是个执着到固执的人,我会努力用自己并不流利的英文和国外同行介绍中国介入治疗的发展与水准,我会拼命搜索关于上海关于中国的照片来纠正他们对于我们国家的偏识,我会独自一个人在办公室一边加班一边用手机观看国庆庆典直至午夜,数次热泪盈眶……但当你的东方自尊遭遇美式的傲慢,当越加明白我们仍然落后于人掣肘于人之时,我会告诉自己,穷且益坚,不可坠青云之志,尽管我们热爱的那片土地有这样那样的不尽理想,但那更是我们坚持和努力的理由所在。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WeChat 圖片_20191009095803.jpg

阅读数: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