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血管疾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学者在模式识别受体和血管重构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徐亚伟和彭文辉教授课题组在模式识别受体和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LRC5 inhibits neointima formation following vascular injury and directly interacts with PPARγ”(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NLRC5通过与PPARγ直接结合而延缓血管损伤后的内膜新生)为题,于2019年6月在线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影响因子11.878)(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0784-y)。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且发病率在今后10年仍将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深入,血管重构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血管重构也是影响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血管再狭窄的重要因素。

1.jpg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Hypertension、Clinical Science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权威杂志,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此次,课题组率先发现天然免疫受体家族的NLRC5蛋白在冠心病和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中广泛表达。通过在NLRC5基因敲除和腺病毒过表达NLRC5小鼠的颈动脉进行结扎构建血管损伤模型,发现NLRC5会延缓血管重构和内膜新生。同样在体外实验中,敲减NLRC5显著刺激血管平滑肌的表型去分化,进而加速其增殖与分化。机制研究则揭示,NLRC5通过与体内重要心血管及代谢疾病调控转录因子——PPARγ形成正反馈,进而调节血管平滑肌的分化、增殖和迁移(见下图)。

2.jpg

该研究成果从全新角度阐明天然免疫受体可能通过非炎症途径调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不仅为冠心病与支架内再狭窄等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也为将来研治疗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提供新的思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栾培培博士为第一作者,徐亚伟教授、彭文辉教授、庄剑辉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righam妇女医院Feinberg教授协助,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单位。研究成果得到加州大学心血管研究所Black教授高度评价,认为该研究将有利于深入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疾病研究并对未来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心脏诊疗中心之一,目前实际开放床位220张,年门诊量近4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2000人次,年开展各项介入手术8000余台。目前作为卫计委冠脉介入、心律失常培训中心及全国第二批干细胞治疗中心。心脏中心以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术,房颤冷冻消融为特色。心脏中心同时下设心脏研究所,占地2000平方米,包括同济大学泛血管病研究所,同济大学心肺血管研究所和同济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研究所,长期聘任外籍科学家担任PI。近年来在转化研究领域中取得多项突破,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ranostics, Hypertension, ATVB等知名杂志发表。近5年来获得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上海市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重要疾病联合公关重大项目和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阅读数: 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