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原创|最新证据——左心耳封堵术在房颤高龄患者中的前沿探索

国际左心耳封堵术顶级大师——德籍华人余江涛教授带领的团队,一直在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临床前沿进行系列性研究探索,除在全球范围内积极传播该项技术的最新理念和宣教规范操作外,近年来余江涛教授及其团队在国际不少知名期刊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左心耳封堵研究的重要原创研究成果。日前,余教授的科研团队再传喜报:2019年5月29日,该团队一项有关“LAAC术在75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原创临床研究在著名Springer出版集团旗下的《Heart and Vessels》期刊上正式在线发表。该研究表明,75岁及以上高龄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与75岁以下患者相比,左心耳封堵术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该结果为75岁及以上高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最新证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据悉,该研究历时6年,有多位中国学者接力参与,是中德学者再次联袂合作的科研硕果。严道医声网对这一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进行了第一时间的采访:


严道医声网:余教授,LAAC技术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十多年,已经成为一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重要常规手段之一。在您的无数次带教和领跑下,中国许多医院也逐渐接受其理念并广泛开展此项技术;但是,75岁以上高龄患者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实施LAAC手术时理论上比年龄较轻的患者风险可能更大,远期疗效证据也相当缺乏,日前,您的这项研究正好针对性回答了这类患者行LAAC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问题, 您能否介绍一下该项研究的初衷及主要内容,让我们共同分享一下您的研究成果?

余江涛教授:

尽管LAAC术临床应用已长达17年之久,包括欧美及中国等全球主要国家均已广泛常规开展此项技术,但是有关其循证医学的研究目前还是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疑问远远多于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各位同行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在LAAC技术的原创研究领域,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路途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截至本研究发表为止,对75岁及以上高龄NVAF患者进行左心耳封堵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基本上空缺。可喜的是,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的优秀医生来我所在中心学习LAAC技术,在他们的辛苦付出和我所在德国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6年,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中心LAAC数据库,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通过对该数据库挖掘、整理和分析,我们这次特别将研究聚焦点投射到广大的高龄患者。

本项研究我们旨在探讨“高龄(≥75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LAAC术的疗效和安全性”。75岁以上高龄患者由于大多数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对手术的耐受性也相对逐渐下降, 其围手术期出血及缺血风险一般均会普遍升高,手术难度系数也会明显增高,对术者的挑战和要求也会更高。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加剧,75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比例也将越来越高, 同时此类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和由于口服抗凝药引起的出血风险均会相应增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75岁及以上高龄NVAF患者与75岁以下患者相比,左心耳封堵术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该结果为75岁及以上高龄房颤患者使用LAAC预防脑卒中提供了新的阳性证据。下面我特邀请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来自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的江立生医师对本研究的详细结果进行介绍。

江立生医师:

我很荣幸参加了余老师设计的一系列的LAAC原创科研工作。本研究共纳入了德国Helmut-G.-Walther医疗中心2012年2月到2017年12月间351例(平均年龄76.0±8.0岁)成功接受WATCHMAN左心耳封堵的NVAF患者, 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n =206,平均年龄80.1±3.9岁)和非高龄组(<75岁,n =145,平均年龄67.7±6.5岁)。基线资料显示,与非高龄组相比,高龄组有更高的CHA2DS2 评分(2.9±1.1 vs 1.9±1.1),CHA2DS2-VASc 评分4.5±1.4 vs 3.0±1.3)和HAS-BLED 评分(3.7±1.0 vs 3.2±1.2),这就预示着与非高龄组相比,高龄组患者本来就有更高的出血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我们对两组患者的中长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安全性进行了随访和真实世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整体手术成功率为98.9%。两组间LAAC成功率和术后1周内的主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经过平均近两年的随访(平均22.5±15.4月),高龄组尽管出现大出血及所有出血的趋势不出意外的增加, 但两组间在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卒中/ TIA /系统栓塞, 装置血栓和残余漏 (> 5mm)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特别有意义的是:根据Kaplan–Meier估计,与非高龄组(<75岁)相比,高龄组(≥75岁)所观察到的年血栓栓塞事件率比预计值(按CHA2DS2-VASc评分估计)降低的更多 (61.9% vs. 54.3%);(图 1);而非高龄组观察到的出血事件率比预计值(按HAS-BLED评分估计)降低的更多 (59.6 % vs 29.2%)(图2)。

1.jpg

图1: 按照CHA2DS2-VASc评分预估的血栓栓塞事件(包括中风、一过性脑缺血和其他系统性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与真实世界观察到的事件率进行比较。RR (relative risk,相对风险)

2.jpg

图2:按照HAS-BLED评分预估的出血事件年发生率与真实世界中观察到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RR (relative risk,相对风险)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与年龄<75岁的患者相比,LAAC术在年龄≥75岁的NVAF患者中具有相同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因此,LAAC极有可能是预防高龄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理想选择。


严道医声网:余教授,这篇文章已经公布于众,您可否简要介绍这项研究的具体工作情况并概括其意义?

余江涛教授:

我们非常感谢《Heart and Vessels》期刊认可并发表我们团队又一原创性科研成果。在本研究中,共同通讯作者江立生医生和共同第一作者陈鸿武等等众多医生接力参加和承担了大量实际工作,包括研究方案设计,随访,数据整理、统计,制图以及文章撰写、修改和投稿等方面,他们均倾注了大量心血。另外我所在HGW医疗中心的同事们也对该项研究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向本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同时也向所有为本研究做出贡献的不少无名英雄表示由衷的感谢。

目前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75岁以上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非常高。尤其是在中国和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此类患者数量不仅现在已经非常庞大,而且还会快速增加,脑卒中对患者及家庭乃至社会的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压力将异常巨大。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预防脑卒中方法,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此项研究的发表,不仅填补了LAAC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临床研究空白,而且具有相当的临床实际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德国临床一线的医生,我个人认为LAAC术是目前最接中国“地气”的非冠脉介入技术,只有大力推广和不断探索LAAC技术,才有可能帮助摘掉中国“脑卒中世界冠军”的耻辱称号,真正全面实现“健康中国”的梦想。探索和推广左心耳封堵术,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稿链接:

Jiangtao Yu, Hongwu Chen, Felix Post, Manuela Muenzel, Thorsten Keil, Cody R. Hou, Mingzhong Zhao, Zhaohui Meng, Lisheng Jia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over 75 years. Heart and Vessels (2019). https://doi.org/10.1007/s00380-019-01428-8


附:文稿首页截图

3.jpg

阅读数: 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