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2019 | 大会执行主席方唯一教授谈我国肿瘤心脏病学: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势

2.jpg

发展肿瘤心脏病学迫在眉睫

我国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不亚于发达国家,肿瘤心脏病学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势头迅猛。方唯一教授介绍,我国是癌症大国,对肿瘤心脏病学有着大量患者人群的需求,决定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发展的紧迫性。2016年大连医科大学牵头召开了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这一学科星星之火,逐渐燎原。在上海地区,2018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设了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2018年5月,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东方会)首次开设肿瘤心脏病论坛,再到近期发表《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等等,肿瘤心脏病学在我国已经萌芽起步,各级学术组织已经组建或者正在组建肿瘤心脏病学组或者分会,汇聚专家力量,进一步推动肿瘤心脏病基础和临床领域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肿瘤领域和心血管领域的大会增设肿瘤心脏病专场。方唯一教授介绍,本届东方会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特设“临床与药学面对面——肿瘤心脏病学真实世界疑难病例探讨”,汇集各方英才,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疑难病例,尤其关注实际临床工作中恶性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之间的用药相互关系。与此同时,论坛特设“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原创研究英雄榜”,积极促进肿瘤心脏病学中国原创研究发布交流。


肿瘤心脏病学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方唯一教授还讲到,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学科,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分科的细致导致绝大部分医生目前对这一学科仍然陌生,肿瘤心脏病患者出现求医无门的困境,所以肿瘤心脏病学的宣传和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其次,目前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多来自于国外,我国肿瘤心脏病领域的循证证据还很欠缺;第三,适合国人的诊疗规范仍然基本空白。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任重道远。

“肿瘤患者的特殊性成为开展肿瘤心脏病研究的难点所在”,方唯一教授强调。他进一步分析说,肿瘤的异质性、疾病夹杂的复杂性、个体的特异性、病程的多样性,让专科医生望而生畏,心血管领域的临床试验会排除肿瘤患者,肿瘤领域的临床试验也同样容易剔除心血管疾病患者。所以这方面的研究,临床的观察往往是小规模异质性,无法获得高水准的研究结果。必须是主动出击,专注这部分患者的需求,加强学科合作,严密细致组织临床试验。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需要肿瘤与心血管医生和专家团结协作,方唯一教授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肿瘤心脏病MDT的模式,从设立MDT门诊,再到建立肿瘤心脏病学科和专门的病房。从个体患者的诊疗上升到学科的建设发展,在制度上保障有效的协作,要有这样一群医生,专注于发现这部分患者、观察患者、诊疗患者,最后讨论归纳总结,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


最大程度降低抗肿瘤治疗带来的心血管损害

要想早期甄别/预防放化疗所带来的心血管伤害,方唯一教授表示,现阶段,应根据目前的专家共识,对肿瘤患者在放化疗前先进行相应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具体需要收集患者基线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对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案的心血管毒性初步估计,之后处于不同层次患者有区别地进行监测,综合血液学和影像学等多个参数,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给出客观评价。具体检测手段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生物标志物和心脏核医学显像。

那么,如何将各种肿瘤放化疗造成的心血管毒性降到最低限度呢?方唯一教授建议,首先,根据患者并存的心血管疾病情况,在肿瘤化疗药物选择上规避相关毒性药物,选择放疗方案;其次,医生对于相应药物和放疗潜在的心血管毒性了然于心,做到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全程密切监测和及时处理,这样有望把肿瘤的放化疗心血管毒性降到最低限度。

我们知道,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食、饮酒、运动以及药物因素。有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不仅可以降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在治疗中也有助于减轻肿瘤治疗出现的心肌损害。

方唯一教授呼吁,希望通过学会的领导和支持、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努力、社会各界的宣传,更多人投身到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助力学科发展,造福万千患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程蕾蕾)

3.png

5.jpg

阅读数: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