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19 |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陆国平教授、梁春教授、秘书长钱菊英教授为构建我国新型心血管疾病防线齐发声

陆国平教授:解读2018年AHA/ACC血胆固醇管理指南“极高危ASCVD”划分标准

2.png

2018年AHA/ACC血胆固醇管理指南将临床ASCVD患者划分为非极高危ASCVD和极高危ASCVD。极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为:a)多个主要ASCVD事件,或b)1个主要ASCVD事件+多个高危因素。主要ASCVD事件包括:12个月内的ACS,既往缺血性卒中,有症状的PAD. 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5岁,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主要ASCVD事件所致CABG或PCI治疗史,糖尿病,高血压,CKD(eGFR 15-59ml/min/1.73m2) ,目前吸烟,最大耐受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后LDL-C仍持续≥100mg/dL,缺血性心衰)。

新指南这样将临床ASCVD人群再次进行危险分级的依据为:IMPROVE-IT[13],FOUTRIER[14]以及ODYSSEY-OUTCOMES[15]研究证实临床ASCVD且为极高危风险的患者当给与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基础上LDL-C≥70mg/dL或non-HDL-C≥100mg/dL时加用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出现净获益。

其实,新指南的“极高危ASCVD”就是2017年AACE/ACE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将人群按照危险程度分类的“超高危人群”:1. LDL-C<70mg/dL时仍伴有进展性ASCVD的患者如不稳定心绞痛;2. 临床ASCVD且伴有DM,CKD 3/4期,或HeFH的患者;早发ASCVD病史的患者)。其 LDL-C靶目标值<55mg/dl。

可见2017年AACE/ACE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16]对超高危人群的定义以及2018ACC/AHA血脂管理指南[1]对于临床ASCVD人群中极高危风险的定义相似。同时由几个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定义临床ASCVD人群本身即为极高危人群,因此为了便于临床医生理解和使用,2018AHA/ACC中临床ASCVD中的极高危的人群应为”超高危人群”,而临床ASCVD中非极高危风险的人群应为极高危人群。

综合近期临床研究的证据,超高危人群的可定义为:1. 多个ASCVD事件;2. 近期MI, 多次MI, 多支冠脉病变 ; 3. 冠心病合并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Lp(a)血症,冠心病家族史, HeFH ,CKD3-4期,仍在吸烟,年龄>65岁等。其 LDL-C靶目标值应<55mg/dl。也就是说,与LDL-C<70mg/dl比较,LDL-C<55mg/dl这些人群有更多获益;或与“非超高危”人群比较,超高危人群LDL-C<55mg/dl获益更大,性价比更高(见下表,图)。

FOURIER: 依洛尤单抗更多降低冠心病超高危患者的主要终点风险 表1

 3.jpg

FOURIER: 依洛尤单抗更多降低冠心病合并PAD患者的主要终点风险 图A

4.jpg

FOURIER[14]:  依洛尤单抗更多降低ASCVD合并至少一个高危因素患者MACE风险

(至少存在一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占了亚组分析整体人群的63% ),见下图

5.jpg

联合降胆固醇治疗是超高危ASCVD患者的治疗选择:

他汀+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他汀+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单抗;或他汀+PCSK9单抗。


梁春教授:调“脂”疏“梗”,保持生命之路畅通

7.png

亮点纷呈,主旨鲜明,重点突出

0CC2019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论坛共分为10个环节,期间将从血脂异常、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流行病学等多个方面来阐释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相关主题和进展。作为我国近年来调脂、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一次系统总结、探讨和展望,本次论坛有以下亮点。

1.与大师面对面,解读新指南,综述进展,分享成果,答疑解惑,剖析重要临床研究结果,今年邀请到张运院士和顾东风院士基于国内研究数据解读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防控进展与成果。2. 对标国际前沿,邀请到来自瑞典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领域内知名专家解读最新国外研究进展情况,同时也邀请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从流行病学现状、早期预警、精准干预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3. 重视学科交叉与发展,不仅与血栓论坛互通,今年还重点聚焦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领域,与心血管外科一起探讨颈动脉斑块强化降脂相关问题,以及外周大血管相关疾病治疗方案。4. 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临床实践,关注临床处理,精选病例进行展示,以点带面帮助大家提升临床实践能力。5. 解决疑难问题,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从儿童到成人、从诊断到治疗的新指南、新治疗等。

“早”字当头谋预防 ,“准”字为先促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个慢性过程,亟需强化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规范化实施危险分层,针对危险分层结果早期精准干预。为更好地帮助大家做好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警,论坛期间将结合国内外前沿动态,就生物标志物、易感基因等在早期预警以及干预方面进展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任重道远,需群策群力,多措并举

当前,国内在血脂的知晓率、控制率和达标率方面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数据,这直接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必须联合多方力量,多措并举,进行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程管控。1.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科普宣教工作,提升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知晓率和认知度;2.在医疗战线上加强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大力普及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3.重视并推进科研工作,积极探索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警与精准干预相关技术研发与模式推广。


钱菊英教授:加强大众健康宣教,构建心血管病防线

8.png

中国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成人中理想心血管健康者仅占0.2%。理想健康的标准包括4种理想健康行为(不吸烟、体重指数标准、体育锻炼及健康饮食习惯)和4种理想健康因素(不吸烟、为治疗状态总胆固醇<200 mg/dl,未治疗状态空腹血糖<100mg/dl)以及无心血管疾病史。

面对我国人群如此糟糕的心血管状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表示, 做好大众健康的宣教的工作很有必要,我们应让全人群都知晓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努力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明显转变。而与缺乏体力活动、膳食不合理和吸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危险因素呈流行态势。她讲到,我们的心血管防控策略关键是大众健康教育和社区人群防治,需要全民参与,构建共同防线,筑起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壁垒。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够预防或推迟心血管病的发生(一级预防),而且能够与药物治疗协同作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复发(二级预防)。

钱菊英教授还说,心脏病的完整治疗不只是药物和血运重建,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心脏康复治疗,才能更好地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具有重大的医学意义,对患者的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梳理大健康的观念是大势所趋。

钱菊英教授还讲到,以往都是以高血压、糖尿病等单一指标进行防控部署,各省、市、自治区的心血管防控能力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心血管疾病防控目标难以分解,落地实施难以跟踪。为此,葛均波院士牵头于2017年首次发布了首个国家级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指数体系——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它通过五大维度,52项指标综合评估,加权计算各省、市、自治区得分并进行排名,将结果进行公示,并从政府部门、疾控系统、临床系统、基层医疗等四个方面共同提升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

钱菊英表示,可以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了健康中国战略支撑的高度。首先,政府部门可根据CHI发布结果完善慢性病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其次,疾控系统可根据CHI发布结果强化一级预防,提升疾病知晓率,完善慢病监测网络,加强危险因素的宣教与干预;再次,临床系统中的临床医师可根据CHI发布结果完善医院防治体系建设,提高临床医师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最后,基层医疗可根据CHI发布结果提高基层医师数量与诊疗水平,完善基本药物与检测设备的配置,增加基层全科医师的数量等。

阅读数: 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