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19 | 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杨跃进教授共同分享“心”的进展、启示与思考

微信截图_20190603115940.png

VitaFlow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           

冠心病介入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详细介绍了VitaFlow 临床研究2年随访结果。VitaFlow TAVR系统包括VitaFlow主动脉瓣膜、VitaFlow输送系统、球囊导管和引导管。VitaFlow瓣膜采用低密度、大孔格设计,降低了冠脉阻塞的风险,为冠状动脉通过留有充足的备用空间,保证了瓣膜释放过程中能灵活对齐。同时采用内外裙设计,密封效果更佳,在减少组织损伤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瓣周漏的发生。另外,还具有为钙化瓣叶设计的强径向支撑力。VitaFlow瓣膜输送系统中的机动化手柄使用简单。释放过程中导丝更易操控,手动撤回也较为容易。内外轴(shaft)加固的设计使瓣膜更为稳定、精确。输送外径为16/18F。

VitaFlow的临床研究纳入110例手术患者,采取前瞻性、多中心、单臂临床试验,主要重点为12个月时的全因死亡率,次要终点为设备成功率、过程成功率,心功能改善情况,MACCE等等。TAVR后预计随访2-5年。结果显示,所有患者30天全因死亡率为0.9%,1年时全因死亡率为2.7%,2年时全因死亡率为4.5%。2年随访没有重大卒中发生,与1年结果相比,没有新的永久起搏器植入。

VitaFlow临床研究2年随访结果显示,VitaFlow瓣膜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安全有效。       


微信截图_20190603120009.png

中国冠脉介入治疗历史进程盘点与思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介绍,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现已经过四个阶段持续36年的快速健康发展。1983~1995年,我国介入治疗以引进、学习、推广为主,以单纯球囊扩张为主要手段;1996~2005年,我国介入治疗以普及、发展、提高为主,以金属裸支架为主要手段;2006~2015年,我国介入治疗以规范、研究、创新为主,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要手段;2016年至今,我国介入治疗以需求、引领、原创为主,以DES,腔内影像,BVS整合为特点。

2009~2018年期间,我国PCI例数每年攀升,开启了心血管介入治疗大国到强国的征程。2018年我国共完成冠脉介入915256例,导管消融151595例,先心介入36705例。我国成为PCI强国主要通过手术创新、器械创新和体系创新。我国先后自主研发TCT逆行开通完全闭塞左主干到主动迎客技术、DK-CRUSH双次挤压技术等新型手术,开发世界首个可降解聚合物涂层DESEXCEL,eG技术可降解涂层DESBuMA,“靶向”可降解涂层DES FIREHAWK,中国首个研发的BRS Xinsorb,中国首个上市的BRS NeoVas等等新设备。体系方面,为了应对我国急剧攀升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率,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已经完成,有效提升STEMI救治质量,推动城市急救体系建设和救治质量改善。

霍勇教授讲到,未来我国的PCI发展应该“绿色增长”,重视预防,积极处理高危急重的STEMI,推动县域和区域中心医院发展。


微信截图_20190603120022.png

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治:来自COACT研究的启示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解读了ACC 2019上发布的COACT试验的设计与结论。 

欧美国家中,院外心脏骤停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心肺复苏和重症监护管理领域取得了进展,但这些患者的结局依然较差。心脏骤停最为常见的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疾病,心脏骤停后患者出现冠脉疾病的概率大约有70%。心脏骤停后冠脉造影术(COACT)试验是一项由随机、非盲、多中心试验,旨在检验,相较于延迟创伤性策略,在ST段抬高如心脏骤停患者成功复苏后行紧急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必要)可改善生存率的假设。 

COACT 试验纳入552例心电图上未见ST 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紧急创伤性策略组或延迟创伤性策略组。试验的主要终点是90天生存率。次要终点包括90天生存率伴良好的大脑功能或中等不利条件、由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测量的心肌损伤、急性肾损伤等。 

结果显示,主要终点事件方面,紧急创伤性策略组90天生存率为64.5%;延迟创伤性策略组90天生存率为67.2%,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未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类型心脏病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其复苏后接受紧急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对比等候数日再行手术并不能提高其90天生存率。总而言之,对于未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类型心脏病的心脏骤停患者,在其复苏后接受紧急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对比等候数日再行手术并不能提高其90天生存率,接受延迟介入治疗的患者会更快达到目标体温,两组心肌损伤并未见明显差异。 

杨教授表示,患者抢救必须以稳定和安全为第一原则。急诊PCI风险极高,因为循环十分脆弱,病情极不稳定。对于反复发作心肌缺血,药物不能控制者,延迟PCI可能致死;只要药物治疗有效,无心肌缺血发作者,延迟PCI为上策。

阅读数: 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