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听“心”分享——运用ICM创新技术,实现不明原因晕厥精准诊断

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自上市以来,为需要长程心电监测的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尤其对于不明原因晕厥患者,ICM独具价值,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6.5倍,帮助78%的患者明确诊断。2019年3月2日,由美敦力公司协办“Good news or bad news灵听‘心’分享”活动在第十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期间成功举办,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真知灼见。

1.png

张澍教授致辞                                                                      黄德嘉教授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张澍教授指出,Reveal LINQ™作为美敦力在心律失常诊断中具备特殊优势,临床运用前景倍受期待。黄德嘉教授则表示本次活动采取病例分享模式,内容详实、题材新颖,多学科心血管医师共同学习,为推进我国心血管医师诊疗水平的长足进步添砖加瓦。

2.png

主持专家


汤宝鹏:晕厥诊疗的进展与趋势

3.jpg

汤宝鹏教授做主题演讲

汤宝鹏教授首先回顾了过去十年间晕厥诊疗工作“从共识指南到临床管理”的演变历程,依据最新2018年ESC晕厥指南,高风险心律失常和低风险反复发作晕厥被明确推荐为ICM的I类适应症。一项国外大型荟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ICM后总体诊断率达44%,另外,研究显示近一半植入ICM的患者心电事件监测能有效发现症状与节律的相关性,并导致临床策略的改变。汤教授指出,多学科协作的晕厥单元的建设应作为未来晕厥工作重点方向着力展开,同时利用ICM等创新技术提升整体诊疗水平。目前,中国首个ICM临床研究项目已经启动,4家医院初步建成“晕厥门诊”,旨在为晕厥患者提供更多获益。

ICM临床运用病例分享

4.jpg

董颖雪教授介绍了一名多次晕厥病例,经过多项检查仍不能确诊病因,植入ICM之后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之后为其植入起搏器。通过该病例董教授肯定了ICM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引发晕厥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5.jpg

李继文教授分享了一例青少年患者在反复晕厥后植入ICM,发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病例,并就室速或室上速展开探讨,从该病例中他认为对于发作频次较低的晕厥患者,ICM仍是最有效的诊断工具。此外,ICM还可以监测治疗(药物、射频)的效果,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6.jpg

何浪教授通过分享一位高龄反复晕厥患者,植入ICM后诊断为房颤,使用药物治疗一年后再次出现晕厥,ICM监测3.8秒窦性停搏,随后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例,指出ICM能够提高晕厥诊断力,可用于长程心电监测。Reveal LINQ™设备可记录患者体表P波,有助于准确判断心律失常类型

7.jpg

孙奇教授结合自身诊疗病例,肯定了ICM在冠脉痉挛所致晕厥中的诊断价值,对ICM显示ST-T改变的临床意义展开深入讨论,并就ICM在判断心肌缺血方面的可行性做出假设。

8.jpg

唐艺加教授通过三个组合病例,深入浅出的分享了其运用ICM 诊断复杂原因晕厥的临床体会,他强调晕厥发生当时的心电记录是确诊和排除心律失常相关性晕厥的最可靠证据,而具有自动识别和记录功能的持续稳定的心电监测(如ICM),是获得该证据的最佳方式。

9.jpg

廖志勇教授分享了自2015年以来本院33例患者ICM植入情况,认为Reveal LINQ™植入简单方便、体积小、检出率高,可用于长程监测心律失常的发作亦可运用于患者的长期随访,以观察治疗效果及指导治疗方案调整。

讨论:晕厥门诊的建设

10.jpg

现场热烈讨论

在何浪教授主持下,汤宝鹏教授、刘兴斌教授、单其俊教授就晕厥门诊建设的重点及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

汤宝鹏教授认为,晕厥门诊建设势在必行,根据晕厥的危险分层,应由心内科牵头,神经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协作,科学建设晕厥门诊,让患者在第一时间实现疾病正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刘兴斌教授则认为,晕厥门诊的归属是现下晕厥诊疗体系建设的难关,如何协调多学科统一合作,明确晕厥门诊在医院中职能部门的归属问题则是提高多学科合作诊疗效率的重要环节。

最后,单其俊教授提出“快、慢、阻塞”四字精简总结,虽寥寥数字,但言简意赅,将晕厥诊疗工作的精髓恰到好处的概括在内,也为日后临床实践提供了思路指引。

11.jpg

会议现场

阅读数: 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