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S2019|心脏性猝死预防临床和实践:从Improve SCA到Improve SCA Bridge

2019年1月18日,“心脏性猝死预防临床和实践:从 Improve SCA 到 Improve SCA Bridge”专题会议在第十一届中国心脏起搏高峰论坛暨2019中国国际心脏起搏会议期间成功举办。本次专题会议聚焦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的心脏性猝死预防,并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探索心梗后患者院内基于LVEF值等相关猝死风险评估指标的诊疗路径。

1.jpg

▲会议现场

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担任主席,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栋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韩宏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原宁教授出席并担任讨论专家。

中国专家首创1.5级预防概念并牵头Improve SCA研究

2.jpg

▲张澍教授致辞

作为Improve SCA研究的全球Leading PI以及首创心脏性猝死1.5级预防理念专家之一,张澍教授介绍道:Improve SCA研究是针对猝死高危患者,目前最大规模的针对亚太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心脏性猝死的前瞻性、非随机、全球性、干预性、多中心上市后研究。

自2014年3月以来,在全球17个国家或地区的84家临床中心总共入组了3889例可分析受试者。Improve SCA研究结果显示:接受ICD植入的1.5级预防患者相较未植入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49%。这一令人振奋的结果将对中国乃至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Improve SCA Bridge 研究作为EPCI的第二期研究,将通过探索心梗后患者院内基于LVEF值等相关猝死风险评估指标的诊疗路径,帮助建立院内标准化风险评估与诊疗流程相关机制,从而有效降低SCA患者心脏性猝死事件的发生。

EPCI再掀新篇 中国专家再次引领全球心脏性猝死预防研究

3.jpg

▲黄德嘉教授精彩汇报

1、Improve SCA研究重磅结果振奋人心

黄德嘉教授指出,中国专家开创性的提出了1.5级预防的概念。Improve SCA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公认的一级预防的适应证基础上,如合并以下四种情况之一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频发性室性早搏(PVC)、左室射血分数过低(LVEF<25%)、晕厥或先兆晕厥, 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将明显增高,植入ICD可使近半数(49%)患者获救(图1)。

image.png

图1  研究结果:1.5级预防患者死亡率分析


2、学会牵头广泛推广EPCI项目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三大学会联合发起EPCI项目,旨在联合电生理和冠脉介入医师,共同携手促使血运重建后的心脏性猝死得到有效的遏制和预防。2017年《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专家共识》正式发表,并由学会牵头EPCI全国推广,如在全国各级大会进行共识宣讲;试点医院建立转诊流程,以及开展公众及患者教育等。


3、Improve SCA Bridge 研究:新起点,新希望

Improve SCA Bridge 研究是另一项由中国专家担任全球PI开展的全球多中心,前瞻性、非随机上市后研究,旨在归纳分析急性心梗后的疾病管理流程,该流程主要通过对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和慢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后≥40-90天)进行标准化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检查实现。研究预计将在全球约50家研究中心开展,中国有15家中心计划全球入组2400名符合入排标准受试者。

EPCI院内转诊经验分享

随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韩学斌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蒋萍教授分别带来本院EPCI院内转诊经验分享。

5.jpg

▲韩学斌教授分享院内转诊经验

韩学斌教授指出,随着血运重建技术的广泛开展,冠心病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SCD的发病率并未降低,ICD的植入对于降低总死亡率,预防猝死是有益的。为规范院内EPCI的管理,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建立了EPCI患者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含患者信息,ICD指征评估和随访观察,既能实现数据共享又互不干扰。同时在各病区设立EPCI专管员,定期汇总工作并及时上传至总数据库。为筛选出高危患者建立EPCI高危猝死患者筛查标准,在出院前测定LVEF,做动态心电图,告知患者猝死风险,并密切关注LVEF≤40%的患者,建立高危患者数据库。同时规范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随访管理流程,患者出院90天后医生依据高危患者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随访,按照病区进行常规复诊与筛查,依照指南再次评估筛查,进行电生理会诊。最后,韩学斌教授表示医院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各科EPCI专管员培训,重视患者宣教工作,给患者普及心脏性猝死有关知识,全力推广EPCI项目。

6.jpg

▲俞杉教授分享院内转诊经验

俞杉教授在分享EPCI管理经验过程中表示,需要持续积极地推广EPCI概念,一般会由冠脉医生在全科业务学习上给全科医生讲解2016年中国《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专家共识 》,组织各病区病案讨论,分析PCI术后患者猝死的原因,加强冠脉医生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同时,加强与超声心动图室的合作,要求医生关注LVEF≤35%的患者,对LVEF值再次进行评估,确定LVEF值。建立EPCI高危猝死患者筛查制度,对于LVEF≤35%的患者初步筛查是否有ICD植入指征。实行科主任问责制,所有指标在科内进行考核,定期进行病例抽查,确认患者是否有植入ICD指标,医生是否与患者沟通ICD植入,进行科室问责,责任到人。俞杉教授还提到最具有特色的方面体现在给冠脉医生制作心内科宣传卡片,请冠脉医生进行筛选LVEF≤35%的患者,90天后再次进行随访。最后俞杉教授表示在EPCI道路上让冠脉医生和电生理医生紧密合作能够更好地预防PCI术后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7.jpg

▲蒋萍教授分享院内转诊经验

蒋萍教授指出在落实EPCI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到电生理医生在前,既能与冠脉医生合作来减降低心脏猝死,同时也为冠脉医生解除后患。首先,成立EPCI管理小组,进行案例学习。其次,在推广EPCI方面,从行政角度形成规范管理,筛选出LVEF≤35%患者,加强与冠脉医生沟通,引起冠脉医生对于猝死高危患者的重视,使其在制定PCI计划时考虑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制定兼顾血运重建及减少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案。由于患者意识较难改变,蒋萍教授提出对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医院建立EPCI高危猝死患者筛查制度,初步筛查评估病人ICD/CRT (CRT-D) 植入指征。同时建立EPCI患者管理数据库,包括PCI术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初步筛查,ICD/CRT指征评估,随访观察记录。

9.png

现场与会专家就Improve SCA研究结果、各家临床中心经验及 Improve SCA Bridge研究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黄德嘉教授表示,Improve SCA的研究结果有目共睹,但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改进。研究发起时,我们希望冠脉医生和电生理医生相辅相承,共同推进研究深入进行和项目开展。如何使冠脉医生认识到项目的必要性并积极加入进来,和电生理医生共享信息、紧密合作,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0.jpg

▲与会专家合影

黄德嘉教授在总结时表示:在推广EPCI专家共识的过程中,全国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实践案例。Improve SCA Bridge全球临床研究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正是为了进一步加速提高猝死患者筛查率,探索临床实践的新模式。我们期待研究结果的公布,也相信,在帮助更多患者远离心脏性猝死危险的道路上,在规范和改善心梗患者PCI术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工作中,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努力开展。

阅读数: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