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酒 江湖夜雨灯 — 我的医学经历与感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流逝着的时间宛如白驹过隙,数千年来莫不如此。但自古而今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或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乐享悠然人生,或为金榜题名而十年寒窗苦读,或为封万户侯而征战沙场,尽管无论辉煌荣耀或是艰辛苦楚将会随着时间而成为过眼浮云,但为理想而进取的精神最终沉淀下来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基因中。即便是对我一个普通的从事心血管健康领域的医生,时至今日,每次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无论是亲人、老师及朋友们“有心栽花”付出的支持和鼓励,还是竞争对手或不利因素“无意插柳”带来的反思和激励,我总是心存一份敬意。然而我更庆幸是自己成长历程中具备了愿意为更好的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而前行的品质,不改初心相伴而行。从默默无闻的皖南乡间到人才济济的京城名院,从求知心切的医科学生到指导博士的心脏专家,从辞家别亲游学海外到回国反哺学以致用,我为自己始终坚定的选择作一名心脏专科医生而自豪。三十年来的从医生涯,对心脏专业从初会的“一见钟情”到立志“从一而终”,其间各种的成败得失,温凉冷暖,业已经成为我人生经历中珍贵的经验。作为中国心脏科发展进步三十年的参与者与见证人,藉此能够以书面的形式与各位同道共同回顾分享,也是非常荣幸和值得铭记的事情。
    故乡的回忆对于我总是充满着温馨和甜蜜,在安徽池州这个山水秀美的普通乡镇,我度过了简单而又快乐的少年时代,贵池马衙的小学初中的启蒙教育使我有意识去逐渐观察周围的世界,对于乡间普通人的生老病死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印象中总有一些人在患病后的无助和简陋的医疗,甚至最终无奈的放弃治疗。后来上学读书知道了像孙中山,鲁迅这样一些伟大人物最初选择的道路是学医,也使我在初涉人生的迷茫中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思考,对我而言虽然去学医当时就像一盏不甚清晰但又能够指示的街灯,但足以使我在高考这个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面前毅然选择了它,而且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怨无悔充满憧憬。终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在那个要进入高等教育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睿智,我如愿的进入安徽医科大学,开始了我踏进医学殿堂大门开始医路求知的新生活。
    在医学院学习的时间是艰苦而又难忘的,在文化创造和思想氛围最为活跃的八十年代,没有像现在商品社会中各种的物质条件诱惑,对各种新知识迫切的吸收和对自己精神上渴望得到充实是我们这些少数能够进入象牙塔人最为纯粹和简单的想法,而当我顺利完成我的本科教育后,又面临着另一种困惑。在当时能够走出大学可以分配到在今天看来极其满意的工作,更主要的是对我这种并非家境殷实的人,参加工作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但彼时的我攀登医学这座高山仅仅起步,离看到医学海洋还处在涉足小溪的程度,青年人总是充满激情和雄心的,“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能够到更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平台去追寻理想的动力使我决定去报考研究生。在分类繁杂的医学专业里,心血管专业是最让我青睐的,无可置疑中国最好的医院在北京,而北京最好的心血管医院是阜外,“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定了方向,我的执着和努力使我通过了考试进入协和医科大学的阜外医院,投入我国心血管放射领域泰斗刘玉清院士门下。协和的“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精神和阜外医院的“敬业、仁爱、求实、攀登”精神深深激励和提醒着我,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这个中国最负盛名的心血管专科医院,见到了数量和类型最多的心脏疾病,也在第一线参与诊治了各种的心脏患者,对我后来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留在阜外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的阶段是充实和紧张的,也正是这个时期,我开始接触到心血管领域的一些新的技术及设备,CT、MRI、血管造影和介入技术开始从国外引进国内并应用于临床,“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技术再次吸引着我去求索。尽管此时在北京已经有了温馨的家庭和热爱的工作,经过认真的思索和激烈的选拔考试,在家人的理解、领导的期待和医院的支持下,我怀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决心和期望走出国门,开始在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留学时间是单调、艰苦和孤寂的,法语和德语国家的语言障碍又是对原来只学习过英语的我是很大的挑战 ,在奥地利学习血管介入技术后又到法国开始从最基础知识学习心脏磁共振技术,这两个似乎大相径庭的专业都令我心驰神往欲罢不能。对最新医学技术大餐的饕餮是要以艰辛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为要求基础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求学态度和循序渐进孜孜不倦的学习毅力带给了我很大的收获,让我对比认识到国内和西方在心血管领域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改变着我的一些工作和思维方式,开始思考以后自己回国后的方向和目标。四年多的留学生涯,尽管行经音乐圣地和浪漫之都,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别样的文化熏陶和不同的文明魅力,但如果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还是那每天都似乎不满足的睡眠。而当我即将结束学习离开欧罗巴大陆时,我已经对自己未来要去做的事情有了清楚的认识和期待,就是融自身中西所学,求国人身心健康。
    回国的我重回阜外医院放射科,在领导支持和同事们的协助下,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心脏磁共振和心血管介入方面。初始为了满足临床需要自己带着患者去外院借机器扫描,到现在我们有自己专门的心脏磁共振设备,经过近20年的经验积累,阜外医院磁共振室如今每年完成心脏磁共振病例数量超过3000例,不但在国内远远超出其它医院,而且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中心之一。如今我们可以自豪的认为阜外医院心脏磁共振的水平和规模能够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代表,这样的自信来自于我们在这里凝聚的付出和获得的认可。我所领导的科研团队接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青年、面上及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性计划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联合攻关项目等多项资助,我们建立的心脏磁共振单中心数据库成为阜外医院承担的 一些973、863等重大课题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团队在心脏磁共振的基础及临床各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采用磁共振示踪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前沿研究论文的在自然(Nature)杂志旗下的子刊上发表;关于冠心病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多项磁共振临床研究被包括《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JCM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等顶尖的国际专业杂志多次接收发表;我们编著了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心脏磁共振的专业书籍《心血管病磁共振诊断学》,至今许多人仍是洛阳纸贵难求一本;我们每年为国内多家医院培训心脏磁共振专业人才,牵头建立了心血管影像远程会诊系统并获得201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我个人也受聘任职多个医学组织,包括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常务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副组长、中华心外科医师分会介入治疗学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常委等等,担任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评审专家,并作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Imaging》,《 JMRI》,《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国内外重要心脏期刊的编委,得到同行的充分认可。我本人很荣幸应邀在2013年的欧洲心血管影像大会发言,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心血管磁共振现状与未来,使中国的心脏磁共振研究在世界性的学术舞台初露峥嵘。
    除了在心脏磁共振方面的探索,我自身也一直致力于应用介入技术为心脏患者提供临床诊断或疾病治疗。在我和我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介入病房在极其有限的床位下,每年成功进行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数量稳居国内第一,在复杂先心病的造影诊断以及和外科合作的杂交手术也已成为阜外医院的特色和优势。我本人也是在2013年收到美国心脏病学会(ACC)邀请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阜外医院这个汇集了各种危重和疑难心脏疾病的专业舞台,我和我的同事们大胆创新小心实践,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方案,也首次系统报道采用介入方法封堵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及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经验。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临床经验也通过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及《Heart》等杂志上的论文发表向全世界同行提供参考。在总结了我们团队十余年的创新成果和经验累积,我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难治性心外异常分流介入治疗方案的建立和推广》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的诸多认可和褒扬。更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的这些经验经过全国24家地区核心医院推广应用,造福于数以万计危重患者。
   另外,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如今指导研究生的博士生导师,从我的老师和前辈那里得到的知识和治学精神总是毫无保留的传承给我的学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我看到我的年轻学生或因科研出色获得国家奖学金,或成绩斐然被评为医院科技新星,或身处外地独挡一面成为医疗中坚,此间的感受恰如成功完成介入手术解决病患疾苦抑或得知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奖后的欣慰喜悦,实属异曲同工之妙。
    得益于在国外留学期间培养的观察、学习和反思的工作模式,日省己身依然是我至今保持着的一个良好习惯,每天结束工作后在入睡之前,细至我个人每台手术的得失或审阅报告时可能的遗漏,大到科室团队的发展和专业领域的走向都曾是我反复思考的内容。不墨守成规而未雨绸缪的去思索个人职业追求和医学发展进步的关系,使我对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事业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医学世界无疑是具有神秘魅力的。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候会让你如坐针毡寝食难安,而当找寻到解决的方法的感觉又是如沐春风心悦难表;为学习医学知识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当你能够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时候,又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这是一门从人类诞生就一直存在的古老职业,但现在的发展又是如此的日新月异;不计其数的医学难题已经被人类克服,但仍然有许多疾病让我们困惑不解无可奈何;多少人努力希望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真正理解进入更深医学境界后才会领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慨。尽管我现在也算是有了一点的成就和贡献,但我清楚的认识到这一切离我的理想仍然是任重道远。尽管我所领导的心脏磁共振团队已经和国际水平看齐,但在国内由于各种实际情况和客观原因,磁共振应用于心脏常规化依然面临着人才、技术、成本和市场等许多限制,在多数地区中心性医院尚未达到普及,很多的临床医师对于心脏磁共振的认识模糊甚至缺乏基本的概念。磁共振作为集心脏功能、解剖形态、血流灌注及组织特性于一体,对心肌病可以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优势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价值。而如何能够把这样的无辐射创伤向更多的心脏医生推荐和介绍是我现在考虑的问题,也是下一步努力的一个方向。
    常有朋友和我戏言,你这个人太贪婪,心脏医学专业错综复杂博大精深,在临床诊治、基础研究、施教育人和学术争鸣任一领域,“弱水三千,一瓢饮亦足可慰平生”,若要都想有所建树,恐怕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好友良言诚然不错,但于我而言,对一个理想的医生成长完备当是从工匠医术型到儒雅学者型最终成为学术领袖型的升华蜕变过程。
    一个优秀的医生完备过程可以用一位德国美学家对于阅读视野的层次来类比,第一层次的医生境界如同美感的直接式的阅读(Aesthetically Perceptual Reading),是拥有娴熟专业技术的工匠型医生,再高一层次应当是蜕变为学者型的医生,如同反思诠释式的阅读(Retrospectively Interpretive Reading),更高层次则是最终升华成为领袖型的医生,犹如站在历史时代的角度的阅读(Historical Reading)。好的医生如同一个好的足球阵型,既要做到两翼齐飞(用脑准确合理的诊断和用手巧妙恰当的治疗),也要兼顾前中后场三条线的均衡发展(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所以我才在有动力介入手术后虽然疲惫却依然乐于和团队成员讨论基础科研问题,在每天逐帧阅读心脏影像审查报告后仍愿意一丝不苟为研究生们修改论文。尽管选择这样的工作方式注定是艰辛的,过程也必然是充满曲折,但有所追求期待进步也未尝不是一种快乐,“纵不能及,心向往之”的目标是我认为优秀医生最好的选择方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训言,在西方也有同样的表述,医者之手乃王者之手,这样人们才会分辨谁是真正的国王。(The hands of the king are the hands of a healer, And so the rightful king could ever be known)。我们的医疗条件和水平是最好的时代,而医患关系却又是最差的时代,这样的反差需要我们每一个医者的认真反思和真诚对待。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社会也已经关注和意识到了这种不健康的关系,相信随着社会的成熟和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当医患双方共同认识到矛盾的双方必须共同以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去面对问题,用民主妥协互相理解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抗互相埋怨,我深信这些都会逐渐改善直至消失。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顾我从医的经历,无悔当年的选择但有憾于自身的力量有限,无愧于自己的付出但有愧于对挚爱家人的责任,无心留恋已有的成绩却有意追求更高的境界,醉心于心脏影像和入治疗的双重领域探索,让我的人生总是有前行方向的指引灯,更充满着新的挑战动力。“哀吾生之须臾,叹宇宙之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是壮心不已的暮年烈士还是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愿所有与我一样,怀着守护健康共同信念的医学同仁,面对我们选择并钟爱的事业“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向最高层。
 
阅读数: 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