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E 2018|房颤中心建设规范化 我们走在快车道上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9月14日,中国房颤中心建设交流专场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双年会期间,于南京成功召开。

1.jpg

2.jpg

会议现场

此次会议上半场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曾秋棠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主持。

3.jpg

上半场主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房颤中心建设任重道远

4.jpg

霍勇教授作题为《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的意义和任务》的精彩学术报告。从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房颤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霍勇教授表示,我国房颤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新型的诊断技术将有助于发现更多的房颤患者。

  • 对于房颤中心管理

霍勇教授提到,房颤中心管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早期预防诊断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新型技术使用偏低和长期管理欠缺。他表示,目前,我国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治疗率远低于国际其他国家。

  • 对于房颤中心建设

迄今为止,房颤中心试点建设单元取得初步成绩,房颤患者综合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探索适合我国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任重道远。

5.jpg

霍勇教授表示,未来将有序建设三大中心:中国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构建我国心血管疾病管理一体化模式。同时,他展望了我国房颤中心的未来将会从标准与时俱进,拓展基层地区,形成国家效应这三个方面取得更好的发展。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苏晞教授:房颤中心的管理模式

6.jpg

苏晞教授从五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了房颤中心的全流程化管理:

  • 为什么建房颤中心

从发病率、无症状房颤病人对人群的危害、房颤患者的早期诊断严重不足、很多高危房颤患者并未接受抗凝治疗这些方面来看,成立房颤中心是必要的。苏晞教授指出,应从“一多三少”方面建立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模式:提高房颤的早期诊断率,规范房颤药物治疗,普及和规范新型治疗技术,开展房颤长期管理。

  • 房颤中心的基本条件和资质

提高以筛查、抗凝为主的房颤救治能力,强调临床实践中执行房颤管理指南,将指南流程化,让房颤全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协调工作,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平台。

  • 对房颤患者的评估与救治

7.jpg

苏晞教授强调,房颤中心建设是长期工程,房颤中心涉及技术平台的整合和管理平台建设。房颤病人的流程化管理重要的是数据库的填报,要保证数据库的真实、客观、准确、溯源。应该有专职的数据管理人员。同时房颤患者风险评估的流程应不断更新和修改。


江苏省人民医院郦明芳医师:房颤的多学科联合管理经验

8.jpg

郦明芳医师表示,房颤的整合管理非常重要,包括患者参与、多学科、技术工具、治疗决策,其中多学科是尤为重要的一点。

多学科联合管理牵涉到很多科室。团队的工作基础是房颤卒中预防: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策略。房颤基数大,房颤卒中发生率高,房颤卒中发生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由此特别关注房颤卒中二级预防。消除了既往的管理混乱、治疗不规范、再卒中率和出血率非常高的状态,做到了从脑梗绿色通道的建立到房颤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建立。

9.jpg


上海市长征医院汤晔华医师:门诊房颤病人的规范化管理  

10.jpg

汤晔华医师分享了门诊房颤病人的多学科联合管理的模式。她指出,在整个抗凝的治疗过程当中,重视患者教育非常重要。

  • 房颤抗凝门诊模式

临床,护理,药学集为一身同时针对一位抗凝患者。

  • 房颤抗凝门诊的特色

整合抗凝相关科室资源,筛查,评估,诊治,教育一体化。对患者的管理分三大类:初诊患者,复诊患者,特殊患者。不同类别的管理侧重不同:初诊患者关注依从性;复诊患者关注规范性;特殊患者关注风险性。

11.jpg


会议下半场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育医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顾翔教授主持。

12.jpg

下半场主持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易甫教授:门诊房颤病人综合管理的优化

13.jpg

易甫教授主要跟大家分享了五大方面的内容:

  • 医院重视,做好多学科房颤中心团队建设

  • 完善流程设计,以制度引导房颤的规范性

  • 处理

  • 重视分诊,加强人员投入和新技术的使用

  • 技术普及,发挥培训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

  • 构建平台,利用微信等手段进行转诊,随访

  • 加强数据录入,借助多个平台完善中心数据填充

  • 回馈社会,确实发挥房颤中心的公益性


宁波第一医院杜先锋教授:远程心电平台对房颤慢病管理的重要影响

14.jpg

杜先锋教授讲述了有关于房颤中心慢病管理经验的分享。

他指出我们要将房颤作为跟高血压,冠心病一样的慢性病来认识,作为长期的事业来做好。

房颤的积极处理和慢病防治非常有长远意义。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将疾病的预防和筛查向基层普及。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社区筛查,健康宣教和随访管理,三位一体的联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积极的依托于互联网络,建设房颤中心平台,积极开展房颤慢病防治。

15.jpg

对于未来,他表示希望规范社区房颤慢病卫生服务管理,建立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实施社区-房颤中心分级管理。


徐州市中心医院韩冰教授:房颤中心的建设以及规范化管理 

16.jpg

韩冰向我们分享了房颤中心的建设的整个过程及规范化管理。

  • 医院支持与组织构架

院领导对于房颤中心建设的重视,在行政方面的支持,对于房颤中心建设有重要意义。

  • 房颤综合管理计划框架

房颤综合管理计划包括各家医院的参与,数据库及APP应用,患者及家庭的参与,统一,标化的随访,基于指南的个体化治疗,标准诊断及评估流程。

  • 团队构建及基层培训

房颤患者综合管理基本流程,房颤患者管理随访流程,定期进行患者健康教育,在社区开设随访工作室,建立房颤专家和基层医院医生的管理团队,并且基层随访医生每月一次的强化培训。

  • 数据库及APP应用

开放式系统,多途径录入患者;通过基层医生参与形成房颤管理局域网;操作简便、灵活、省时;兼备患者录入、随访管理、医患联系、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


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教授:从科室发展角度看房颤中心建设  

17.jpg

郭豫涛教授从学科建设的临床工作和学术平台两个方面来探讨怎么依托房颤中心的建设来提高临床工作和学术平台。

房颤中心的临床工作分为五大部分:房颤筛查、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抗凝管理和房颤整合管理平台。

18.jpg

总结 

中国房颤中心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办,并由拜耳公司全力支持,率先开展房颤抗凝规范化管理,旨在更好的对房颤病人进行防范和治疗,实现从病房到门诊以及远程医疗系统对房颤中心进行规范化管理。

房颤患者综合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探索适合我国的房颤综合管理模式任重道远。我们要将房颤中心建设及规范化管理作为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发展。

阅读数: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