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湘斌:卵圆孔未闭要不要治疗?

严道医声网讯:

  目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防治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发病率高,造成我国先心病患者总量较大;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卒中患者越来越多。作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知名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他近期手术遇到的卵圆孔未闭合并卒中病例。


卵圆孔未闭概念

卵圆孔未闭(PFO)是目前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约占20%~25%,即每4人中有1人患病。为什么会有卵圆孔未闭呢?新生儿出生时,随着第一声啼哭,左心房压力升高,使左侧的原发隔部分紧贴在右侧的继发隔上,发生功能性闭合,1年内达到解剖上的闭合。若年龄>3岁的幼儿卵圆孔仍不闭合称为卵圆孔未闭,也可以理解为小型房间隔缺损。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卵圆孔未闭一般不引起两房间的分流,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并无影响,因而认为“无关紧要”。那么到底需不需要治疗呢?部分国家对于卵圆孔未必的治疗持积极的态度,但是在我由于经济水平和生活压力比较大,治疗态度不够积极。多数患者小的时候,对身体影响不大,一般不进行治疗,但是长大后容易出现脑栓塞等问题。


PFO与脑卒中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下列栓子可进入左心系统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①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的血栓;②潜水病或减压病所致的空气栓子;③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脂肪栓子。而且对于发生过血栓事件的PFO患者,其再发率依然很高。因此,针对病因,封闭高危人群开放的卵圆孔,有望降低患者的发生率。另外,也发现卵圆孔未闭与减压病、偏头痛等的发病有关,所以闭合卵圆孔可能有益于上述患者。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积极的治疗。

相关研究:

DEFENSE-PFO研究:共纳入120名PFO患者,随机分为接受经导管PFO封堵+药物治疗组(n=60)和单纯药物治疗组(n=60)。主要终点事件为在两年随访期间出现卒中、血管源性死亡或TIMI定义下的严重出血。结果显示高危PFO患者发生隐源性脑卒中后,接受封堵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2年内有更好的临床结局。

RESPECT研究:共纳入980名患者,随机分为封堵器组(n=499)和药物治疗组(n=481)。主要终点为复合终点,包括非致命性缺血性脑卒中、致命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随机化后早期死亡。通过平均长达5.9年的随访,发现封堵术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能将再发卒中风险降低45%,证实了卵圆孔封堵术在预防再发卒中方面的明显获益。


阜外病例

潘湘斌教授近期完成的3例卵圆孔未闭封堵手术,体现出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的趋势。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43岁,37岁和19岁,均因脑卒中入院,检查发现PFO是卒中发生的主要诱因。潘教授特别提示,超声检查未见房水平分流的情况下,不代表没有卵圆孔未闭。因此对于PFO引发脑卒中的严重后果,特别对于年轻患者,需要警惕。

1.jpg

2.jpg

3.jpg

3例患者超声心动图


潘湘斌团队诊疗范围:

1、成人瓣膜病:“不开刀修复瓣膜”;

2、先心病:“不开刀、无放射线、不全麻治疗心脏病”;

3、擅长外科微创手术及经皮介入治疗,将内外科技术取长补短,为不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4、擅长疾病: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三尖瓣、房颤、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心肌炎等。

潘湘斌团队门诊(阜外医院1号楼3楼5诊室):

微信图片_20180831205553.jpg

阅读数: 4190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