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清专访:探索医工结合模式 共迎医学创新浪潮
2015-06-17 20:43
严道医声网:孔教授,您好!去年首次CIC峰会在江苏省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得到了来自全球的临床、政府、企业以及投资界的精英代表的积极支持和高度评价,大家共同探讨“转化医学”在中国心血管创新领域的孵化,取得丰富的成果。在第二届CIC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CIC峰会的特色和亮点?
孔祥清教授:本次峰会将继续坚持CIC峰会的一贯使命:帮助临床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以及投资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去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转化出适合中国患者需求的临床产品。需要说明的是,CIC峰会以介绍心血管领域最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为特色,而不是像其他医学会议一样,采取继续教育模式。我们希望通过CIC峰会,从多个领域展示世界心血管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理念和技术,让中国医生了解到心血管界发生了哪些最前沿的事件。虽然在很多大会上,有相应的转化医学的板块,但专门以创新、转化为主题的会议CIC还是第一个,可以说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CIC峰会从第一届开始,就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两个学会的大力支持,两个分会的主任委员和专家对我们的这项工作都非常有兴趣。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这项工作的践行者。我们相信,通过CIC几年的努力,能够让大家对心血管领域最前沿成果有所了解,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有所启迪。
同时,CIC峰会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医工结合的模式。在CIC峰会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参与进来,可以让很多医生有机会把自己好的理念、好的想法,真正变成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这也是CIC峰会的一个亮点。
严道医声网:CIC峰会期间,还将举行由CIC及ICI共同举办的第三届Wall To Wall专题会议。举办Wall To Wall专题会议将对我国的医疗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
孔祥清教授:以色列是一个创新能力非常强的国家,它的人口很少,但是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非常的发达。我们同以色列ICI主席有过3次交流, Wall To Wall的含义就就是从中国的长城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哭墙。 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以色列同行的创新理念能够在我们中国的土壤上落地。现在,我们国家在提倡全民创新,创新的土壤条件已经成熟,但在实践中,我们的医疗科技创新比例还比较低,大部分产品所使用的还是国外理念和技术。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我们要充分与外国的医生和工程师进行沟通,通过了解他们的创新理念,供我们学习借鉴。通过开这个会,要达到的就是个目的。
Wall To Wall专题会议还有很多的内容,比如创新意识的培训,新的理念的移植等。我们欢迎以色列的同行将他们的新理念带到中国,在中国开展做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最终形成科技创新的产品。Wall To Wall还计划评选出中国杰出的工程专家、临床医生,并资助他们到以色列各大医院、创新企业或研究院学习深造,与以色列创新医疗专家共同进行从创意到临床解决方案的精彩项目合作。通过这种优势互补,使双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严道医声网:您刚才谈到了医工结合的模式。请您谈一下在这一模式下,医生和工程师都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孔祥清教授:随着中国医疗产业地位的提升,医生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应该说,在转化医学中,医生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启动者,也就是说所有的想法必须从医生这里启动。工程师的目标是实现医生的理念,执行医生的想法。因为我们医生每天都要治疗大量的病人,在治疗病人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而且,很多医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而且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但解决医学问题,还要通过工程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就需要工程师的帮助。但是源头的思想应该是来自于医生。所以,毫无疑问,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医学创新的龙头和发动机。但遗憾的是,过去的临床医生和工程师的工作是脱节的,他的很多想法都不能够实现。如何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想法,他也不知道。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法律层面的问题,医生的知识产权如何保护,也还缺乏非常令人满意的安排。
但从另一层面上看,光有医生的参与,光有好的想法,没有工程师的帮助,用工程技术的手段来帮助解决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转化医学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医工结合才能实现,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化”。甚至可以说,从临床专家、工程师、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投资者,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环节,缺了谁都不行。
严道医声网: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创业创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最近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促进创新创业的五项政策。在这样一个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您对于我国的医疗创新有着怎样的期待?
孔祥清教授:现在,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创新创业的最好年代。我们国家的医疗创新虽然刚刚起步,产品中只有不到10%是自己的创新成果。90%是挪用其它国家的创新的成果。但这样的一个现状,并不能够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够。应该说,过去我们的创新不多,主要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关。早几十年,我们吃饭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谈什么创新啊!现在应该说,我国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有足够能力去支持创新的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就拿美国相比,我们的创新成本就比美国要低得多,创新的周期也比美国要短得多。只要我们智慧够,我们的平台好,我们和国外相比,在创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比如在医疗创新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病人群体,可以供专家来研究,并支持临床创新的发展,这是国外所没法比拟的。现在应该说,创新平台和土壤都已经具备,如果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充分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我们相信创新工作尤其是医疗创新一定能够在我们国家蓬勃开展。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只要能给他们提供一片有利于创新的土壤,这些智慧就一定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李克强总理说过一句话:“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
阅读数: 1533
孔祥清教授:本次峰会将继续坚持CIC峰会的一贯使命:帮助临床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以及投资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去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转化出适合中国患者需求的临床产品。需要说明的是,CIC峰会以介绍心血管领域最新最前沿的创新成果为特色,而不是像其他医学会议一样,采取继续教育模式。我们希望通过CIC峰会,从多个领域展示世界心血管领域最前沿的知识、理念和技术,让中国医生了解到心血管界发生了哪些最前沿的事件。虽然在很多大会上,有相应的转化医学的板块,但专门以创新、转化为主题的会议CIC还是第一个,可以说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的空白。
CIC峰会从第一届开始,就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两个学会的大力支持,两个分会的主任委员和专家对我们的这项工作都非常有兴趣。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这项工作的践行者。我们相信,通过CIC几年的努力,能够让大家对心血管领域最前沿成果有所了解,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有所启迪。
同时,CIC峰会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医工结合的模式。在CIC峰会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参与进来,可以让很多医生有机会把自己好的理念、好的想法,真正变成能够解决问题的技术。这也是CIC峰会的一个亮点。
严道医声网:CIC峰会期间,还将举行由CIC及ICI共同举办的第三届Wall To Wall专题会议。举办Wall To Wall专题会议将对我国的医疗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
孔祥清教授:以色列是一个创新能力非常强的国家,它的人口很少,但是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非常的发达。我们同以色列ICI主席有过3次交流, Wall To Wall的含义就就是从中国的长城到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哭墙。 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以色列同行的创新理念能够在我们中国的土壤上落地。现在,我们国家在提倡全民创新,创新的土壤条件已经成熟,但在实践中,我们的医疗科技创新比例还比较低,大部分产品所使用的还是国外理念和技术。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我们要充分与外国的医生和工程师进行沟通,通过了解他们的创新理念,供我们学习借鉴。通过开这个会,要达到的就是个目的。
Wall To Wall专题会议还有很多的内容,比如创新意识的培训,新的理念的移植等。我们欢迎以色列的同行将他们的新理念带到中国,在中国开展做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最终形成科技创新的产品。Wall To Wall还计划评选出中国杰出的工程专家、临床医生,并资助他们到以色列各大医院、创新企业或研究院学习深造,与以色列创新医疗专家共同进行从创意到临床解决方案的精彩项目合作。通过这种优势互补,使双方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严道医声网:您刚才谈到了医工结合的模式。请您谈一下在这一模式下,医生和工程师都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孔祥清教授:随着中国医疗产业地位的提升,医生在转化医学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应该说,在转化医学中,医生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启动者,也就是说所有的想法必须从医生这里启动。工程师的目标是实现医生的理念,执行医生的想法。因为我们医生每天都要治疗大量的病人,在治疗病人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而且,很多医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而且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但解决医学问题,还要通过工程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就需要工程师的帮助。但是源头的思想应该是来自于医生。所以,毫无疑问,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医学创新的龙头和发动机。但遗憾的是,过去的临床医生和工程师的工作是脱节的,他的很多想法都不能够实现。如何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想法,他也不知道。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法律层面的问题,医生的知识产权如何保护,也还缺乏非常令人满意的安排。
但从另一层面上看,光有医生的参与,光有好的想法,没有工程师的帮助,用工程技术的手段来帮助解决问题,也是不行的。因此,转化医学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医工结合才能实现,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转化”。甚至可以说,从临床专家、工程师、政府官员、企业家和投资者,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环节,缺了谁都不行。
严道医声网: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创业创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最近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促进创新创业的五项政策。在这样一个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下,您对于我国的医疗创新有着怎样的期待?
孔祥清教授:现在,可以说我们迎来了创新创业的最好年代。我们国家的医疗创新虽然刚刚起步,产品中只有不到10%是自己的创新成果。90%是挪用其它国家的创新的成果。但这样的一个现状,并不能够表明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够。应该说,过去我们的创新不多,主要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关。早几十年,我们吃饭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还谈什么创新啊!现在应该说,我国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有足够能力去支持创新的阶段。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就拿美国相比,我们的创新成本就比美国要低得多,创新的周期也比美国要短得多。只要我们智慧够,我们的平台好,我们和国外相比,在创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优势的。比如在医疗创新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病人群体,可以供专家来研究,并支持临床创新的发展,这是国外所没法比拟的。现在应该说,创新平台和土壤都已经具备,如果政府在政策法规上充分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我们相信创新工作尤其是医疗创新一定能够在我们国家蓬勃开展。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只要能给他们提供一片有利于创新的土壤,这些智慧就一定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李克强总理说过一句话:“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