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勇专访:搭建强强联合平台 助力学科创新发展
2015-06-17 20:40
“江苏省人民医院血管内科孔祥清教授在结构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临床研究在国内都处于前沿,他的团队在心律失常,如室速的治疗方面也是国内领先的。和他们进行交流,我们的收获很大”2015年5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医疗团队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去年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上海新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建立了科室层面的交流机制,通过强强联合,促进临床科研的共同进步。
借鉴不同经验 实现优势互补
据了解,上海市新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都是所在地区的一流医院,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和临床经验。霍勇教授介绍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书林教、张智伟教授在心脏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也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团队还有一些自己发明的专利,在器械国产化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大家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借鉴不同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在我国引进国外新技术时,往往还会面临一定的延迟,这也需要大中心之间共同努力加快引入。
谈到建立这种大中心之间的合作机制,霍勇教授表示,近年来,在随着我国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我国一些知名医院的心脏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心血管学科的进步,提高我国心内科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就需要各大中心加强联系,共同提高。从临床的角度看,现在多中心合作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某个中心的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多中心参与,其结果才可能在高水平的会议上发布。
团队整体交流 促进青年进步
谈到这一机制的特点,霍勇教授表示,现在的交流采取的整个团队交流的形式,如去年到上海的新华医院和这次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基本上都参加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交流,也是整个团队都参加,这样就使得这种交流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深入交流。
霍勇教授说,对于这些大中心而言,主任一级的专家参与国内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但对于年轻专家而言,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对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知识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文献的查阅。国内现在的论坛和会议,对于年轻的专家来说,参加时更多的是去学习,而没有一个主动发挥的平台。虽然有的年轻的医生会因为在某个方面的突出研究,有机会去某个分会场去发言,但总的来说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很少的。这样,对于年轻的专家来说,进步就没有那么快。现在通过这种科室间的合作,沟通交流的机会得以大大增加,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
“通过交流,大家也可以学到不同的理念。”霍勇教授介绍说,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将整个团队分成几个组,希望组长在某个专业方向上有所突破,总结出一定的东西来。
霍勇教授指出:“现在是学术大爆炸的年代,一个医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上全面开花,这就要求他能专注到某一个更专的方向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做法,对我们团队的年轻的大夫而言,也是一个启示。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方向,但只有越早地关注某一个方向,才越有可能做出突出的成绩来。”
谈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优势,霍勇教授特别提到,他们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随访体系方面的经验,引起了兄弟医院团队专家的兴趣。“我们经常说,我国在医学方面的一个优势是病人多,但怎样把病人的信息收集起来,原来的查病例方式,时间长,效率也不高,如果不是前瞻性地建立起数据库,而是术后现行补充录入,就可能会丢掉很多的信息。有了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的基础,我们将来就可能直接去挖掘数据。”霍勇说。
另外,通过这种强强联合,也将推动学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据介绍,目前这几家医院正在沟通和讨论建立统一的心血管学系的平台。如推动大家建立统一的模板等,推动更多的医院进行数据整合和资料收集共享。霍勇说:“现在都说大数据,如果数据足够大,就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可能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出有影响力的文章。或在国际的讲坛上发表自己的东西。”
整合各方资源 营造创新环境
在采访时,霍勇教授特别提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孔祥清教授组织的CIC-2015即将召开,CIC峰会的举办实际上体现的也是一种强强联合。医疗器械的创新首先需要贴合临床需求的创意;然后需要企业工程技术团队的研发制造,还需要社会资本,比如说风投;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工程师、投资者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多方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将临床概念孵化成为具有市场价值、有益于患者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强强联合。
霍勇教授说,在“转化医学”的概念日渐得到关注的当前形势下,CIC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寻求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探索,创造了行业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切实推动着“转化医学”在我国心血管领域的落地实施。
阅读数: 1185
借鉴不同经验 实现优势互补
据了解,上海市新华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都是所在地区的一流医院,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和临床经验。霍勇教授介绍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书林教、张智伟教授在心脏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也都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团队还有一些自己发明的专利,在器械国产化方面的研究也非常多。大家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借鉴不同的经验,实现优势互补。此外,在我国引进国外新技术时,往往还会面临一定的延迟,这也需要大中心之间共同努力加快引入。
谈到建立这种大中心之间的合作机制,霍勇教授表示,近年来,在随着我国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我国一些知名医院的心脏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心血管学科的进步,提高我国心内科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就需要各大中心加强联系,共同提高。从临床的角度看,现在多中心合作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某个中心的研究成果,只有经过多中心参与,其结果才可能在高水平的会议上发布。
团队整体交流 促进青年进步
谈到这一机制的特点,霍勇教授表示,现在的交流采取的整个团队交流的形式,如去年到上海的新华医院和这次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基本上都参加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交流,也是整个团队都参加,这样就使得这种交流成为一种全方位的深入交流。
霍勇教授说,对于这些大中心而言,主任一级的专家参与国内外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但对于年轻专家而言,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对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知识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文献的查阅。国内现在的论坛和会议,对于年轻的专家来说,参加时更多的是去学习,而没有一个主动发挥的平台。虽然有的年轻的医生会因为在某个方面的突出研究,有机会去某个分会场去发言,但总的来说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很少的。这样,对于年轻的专家来说,进步就没有那么快。现在通过这种科室间的合作,沟通交流的机会得以大大增加,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
“通过交流,大家也可以学到不同的理念。”霍勇教授介绍说,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将整个团队分成几个组,希望组长在某个专业方向上有所突破,总结出一定的东西来。
霍勇教授指出:“现在是学术大爆炸的年代,一个医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上全面开花,这就要求他能专注到某一个更专的方向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做法,对我们团队的年轻的大夫而言,也是一个启示。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方向,但只有越早地关注某一个方向,才越有可能做出突出的成绩来。”
谈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的优势,霍勇教授特别提到,他们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随访体系方面的经验,引起了兄弟医院团队专家的兴趣。“我们经常说,我国在医学方面的一个优势是病人多,但怎样把病人的信息收集起来,原来的查病例方式,时间长,效率也不高,如果不是前瞻性地建立起数据库,而是术后现行补充录入,就可能会丢掉很多的信息。有了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的基础,我们将来就可能直接去挖掘数据。”霍勇说。
另外,通过这种强强联合,也将推动学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据介绍,目前这几家医院正在沟通和讨论建立统一的心血管学系的平台。如推动大家建立统一的模板等,推动更多的医院进行数据整合和资料收集共享。霍勇说:“现在都说大数据,如果数据足够大,就有可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可能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出有影响力的文章。或在国际的讲坛上发表自己的东西。”
整合各方资源 营造创新环境
在采访时,霍勇教授特别提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孔祥清教授组织的CIC-2015即将召开,CIC峰会的举办实际上体现的也是一种强强联合。医疗器械的创新首先需要贴合临床需求的创意;然后需要企业工程技术团队的研发制造,还需要社会资本,比如说风投;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工程师、投资者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将多方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将临床概念孵化成为具有市场价值、有益于患者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强强联合。
霍勇教授说,在“转化医学”的概念日渐得到关注的当前形势下,CIC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打破行业壁垒、寻求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探索,创造了行业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切实推动着“转化医学”在我国心血管领域的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