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承办的第十五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 2018)将于7月20-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召开前夕,严道医声网有幸就CICI大会聚焦的心脏影像和干预相关话题,对长期以来给予会议鼎力支持的专家之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进行专访。
严道医声网:
解放军总医院承办的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已经成功召开14届,作为历年来给予大会鼎力支持的专家之一,第15届会议即将召开,首先请您对这一学术交流平台的特色和多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评价,并谈谈对于会议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望和祝愿?
过去一百多年来,心血管影像学的进展可以说是心血管领域最大的进展之一,从最早X光的发现,到X光结合造影剂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到现在的CT、核素显像、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ICI大会聚焦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是我国心血管领域非常具有特色的一个学术会议,在过去的十四年中,为推动影像学技术在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希望CICI这一平台能继续为我们广大临床医生传递更多新的技术和理念,提高临床医生精确预测、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服务。
严道医声网:
心血管影像技术经历了从普通二维影像到三维立体成像,从宏观、大体成像向微观、分子成像,从单纯显示形态到提供功能信息的发展历程。请您简单总结影像技术的进步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导和优化带来了哪些革新?
正如前面我所提到的,心血管影像最早我们只能借助X光拍一个胸片,后来有了CT,随着CT门控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获取一些心血管动态影像,在X光和CT的基础上,结合造影,我们实现了对冠状动脉以及心血管各个腔室的影像诊断,接下来又有核磁共振核素显像、腔内超声、OCT等,帮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病变,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的靶点。
未来影像学可能会向更宽泛的领域发展,包括分辨率更高的分子影像学诊断,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目前我们还不了解的病变,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机理,都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将帮助我们更好的预测疾病预后。
严道医声网:
CICI会议不断推陈出新,将创新、智能的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您作为我国心血管创新当之无愧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能否请您畅想一下,医学影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碰撞,将为影像学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带来哪些发展?
人工智能近几年来是一个比较热的的话题,在医学领域,心血管、消化内科、神经介入等学科领域都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我们知道人工智能读取信息和计算的速度远远超过人脑,以消化内科为例,在一些图像识别和分析方面,一个资深教授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工作量,人工智能可能只需要三分钟就可以完成。另外我们人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会疲劳,但人工智能不会,它可以维持长时间的高效工作。影像学是通过捕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因此人工智能在影像学中的应用前景应该来说比其他学科都要广。但尽管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医学是有温度的,病人关怀和处理方面,还是需要我们医生来完成,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
陈韵岱教授带领301医院团队在人工智能在临床中的应用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也研发了一些平台,希望这些平台能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帮助我们识别和捕捉一些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的信息,同时为患者预后的预测提供更多客观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