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 2018|潘湘斌:中国经验与中国智造为心脏介入手术带来改变

编者按:

近日,世界瞩目的CSI 2018 (先天性、结构性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在德国法兰克福圆满落幕。作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知名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在会议期间分享了多个代表中国最新技术的经验分享,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纯超声引导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带来革命性变革

  目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防治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发病率高,造成我国先心病患者总量较大;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卒中患者越来越多。在这一背景下,潘湘斌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纯超声引导引入心脏介入手术领域,使传统术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除了左心耳(LAA)封堵术,超声引导下的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PDA、PS 等经皮介入手术目前在阜外医院均可作为常规手术来开展。在此次大会上,潘教授带来了他关于LAA与VSD封堵术的经验分享。

1.jpg

潘教授带领团队在超声指导下进行LAA封堵术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我国房颤发病率达到0.77%,总数约800到1000万。LAA封堵术作为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适用于18岁以上,慢性或持续性非瓣膜性房颤大于3个月,CHA2DS2-VASC评分≧2,HAS-BLED评分≧3和华法林等药物治疗不耐受的患者。传统LAA封堵术中采用X射线成像指导,但高龄患者由于并发症较多、肝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肿瘤等因素往往不能使用造影。鉴于以上情况,潘湘斌教授创新性地将纯超声引导引入心脏介入手术领域,自2017年9月到2018年5月,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下成功完成12例LAA封堵术,其中5例患者肾功能不全,2例患者造影剂过敏,术后无残余分流,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心脏压塞事件发生。纯超声指导下的LAA封堵术不仅让患者免受X射线和造影剂的伤害,对术者操作也具有巨大优势。在穿刺房间隔时,TEE的三维成像能帮助精准定位,并在术中实时反映封堵器深度,从而降低操作难度。

2.jpg

潘教授带领团队在超声指导下进行VSD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中,80%为膜周型(PmVSD),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外科缺损修复术和内科经皮介入封堵术。潘教授团队对VSD封堵术式经历了三代摸索。第一代为TEE指导下的经心室封堵术式。与外科修复术相比,该术式不需体外循环(CPB)和输血,创口小,患者恢复快,费用低。与传统经皮封堵相比,无年龄限制和外周血管损伤,不用受X射线和造影剂伤害,是一站式治疗方式。第二代为经皮无X射线术式,对医生和患者都具有巨大优势。第三代术式采用完全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在超声指导下对缺损进行微创修复,大大降低了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VenusP-Valve植入短期随访数据良好

3.jpg

VenusP-Valve介绍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是最早临床应用的经皮瓣膜置换技术,但对于右心室流出道扩张(直径>25mm)的患者,PPVI常用器械系统Melody瓣膜(直径18-22mm)和SAPIEN瓣膜(直径23-26mm)不能满足需求。

  潘湘斌教授介绍说,随着技术发展,新一代器械如Venus-P 瓣膜(直径16-36mm)SAPIEN 3(最大直径29mm)能更好适应RVOT扩张。Venus-P 瓣膜系统为自膨胀设计,采用镍钛合金骨架,形态为双喇叭状,植入前无需在右心室流出道预先放置固定支架,使用更为简便、经济。

  目前,VenusP瓣膜的中国注册研究已完成1年随访。该研究共纳入来自北京、上海和西安共55名植入VenusP瓣膜的患者,其中女性37名,男性18名,首次接受法洛四联症外科纠治术年龄为13.14±11.3 岁,选择P瓣膜型号由1到18不等。30天术后死亡率为0,随访中2名患者(4%)死亡,1名(1.8%)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死亡的2名患者中,其中1名因为交通意外,术后3月随访情况良好(术前心功能NYHA等级为I-II);另一名术后三月因高烧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随访显示,患者术前肺动脉瓣反流情况和心功能评分得到极大改善,12月随访仅有2名患者有轻微症状,94.34%患者NYHA评分在I级。由此可见,Venus-P瓣膜短期随访数据良好,期待它的长期实验表现。


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证明MitralStitch™二尖瓣修复术安全有效

4.jpg

MitralStitch™介绍

潘湘斌教授还重点介绍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itralStitch™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的临床试验进展情况。首先他将MitralStitch™与目前常用的二尖瓣修复装置MitraClip™和NeoChord™进行了对比,指出MitraClip™仅适用于“缘对缘”瓣膜修复,改变二尖瓣解剖结构可能导致二尖瓣狭窄,NeoChord™仅适用于人工腱索重建手术,缝合线以点的方式锚定在瓣叶上,撕裂风险较高。此外,二者操作复杂,学习曲线较长。而新一代MitralStitch™采用经心尖路径微创修复二尖瓣反流,最大亮点在于既可以实现腱索重建,又可以实现二尖瓣缘对缘(Edge to Edge)修复,并实现了全球首例双孔二尖瓣膜修复。

据潘湘斌教授介绍,MitralStitch™临床前动物试验获得了100%的成功率,首次人体临床试验(FIM)已于5月12日前在云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完成,旨在观察术后30天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植入成功率。该试验共纳入10名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患者,术后30天随访的5名患者中,2名二尖瓣反流消失,3名患者反流轻微,达到了预期的手术效果,患者二尖瓣功能恢复正常。首例植入患者为一名70岁男性,重度MR,后瓣脱入P2区,STS 评分8%,超声指导下MitralStitch™抓附在脱垂区域,植入补片和人造腱索,术后即刻二尖瓣反流减至轻度,术后4天二尖瓣功能恢复正常,该试验证明了MitralStitch™有效性及安全性。据介绍,全球范围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也将于今年开展。

潘湘斌教授表示,此次在CSI 2018展示的完全是原创性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造,尤其是这些介入手术均是纯超声引导下完成,实现了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从特殊的患者向普通患者的推广,而Venus-P 瓣膜系统、MitralStitch™二尖瓣瓣膜修复系统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产品,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阅读数: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