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心语@OCC2018|听听,医学创新在东方会上这样“秀”

1.jpg

严道医声网讯:

医学创新真的是难以攀登的珠穆朗玛峰吗?医学创新一定要有金山银山式的巨额投入吗?医学创新故事非得用难以听懂的术语讲述吗? 2018年6月2日, “第十二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8)”期间举办的东方创新SHOW之“师说心语”上,葛均波院士等专家共同为大家撩起了医学创新的神秘面纱,并告诉大家“医学创新,你也可以。”

2.jpg

3.jpg

大会现场


葛均波:面对困境,多一点勇气,就可能实现创新

4.jpg

葛均波院士讲话

葛均波院士指出,在刚刚举办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之所以这样提,就因为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前途。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都要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投身到创新工作中来。

创新就是把一个理念变成样品,再把样品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葛均波院士用这样一个简单有逻辑介绍了创新的实现过程:作为医生非常了解人体的结构,但并不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而工程师了解材料,但不懂得人体的结构。因此,医生的创新理念变成样品,就需要工程师的支持。而样品要变成产品,就必须有投资,一定要有企业参与,要变成商品,还必须要有市场。

葛均波院士通过介绍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完成的全球第一例心导管手术,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创新历程,指出创新过程中就如同怀孕分娩,虽然在成果得到认可时无比喜悦,但整个过程可谓“九死一生”。

葛院士还介绍自己在2005年TCT上第一次演示CTO逆向技术的故事。他说,当时,正向通过已经失败了,我非常沮丧。医院导管室的技术员王灏说,你试着倒着做嘛。我说,你不懂的,这个侧支循环不是血管,只有一层内皮细胞一动就破,怎么可能?他说,反正你也做不成嘛。当时灵光一闪,我就慢慢从逆向送导丝,没想到15分钟就做完了。葛院士指出,只要确定对患者没有危害,作为医生面对困境时,不妨有勇气去做新的尝试,说不定就会创新出一种新的技术。


曹可凡:创新离不开的5个关键词

5.jpg

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演讲

从医生转行为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对创新也有很多感悟。他认为,无论是做医生还是做主持人,都是面对人本身。医学、科学、文化艺术都离不开:mission(目标)、vision(视野)、passion(热情)、imagination(想象力)、innovation(创新)。作为医学出身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为传播普及医学知识做出更多的创新。


李建平:让患者更高兴地接受治疗,也是一种创新

6.jpg

李建平教授演讲

第三位演讲的嘉宾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 李建平教授,他也是北京电视台《我是大医生》的主持人。 李建平教授分享了一个因看电视节目找上门来看病的患者故事。这是一位女性患者,有典型的心梗症状,冠脉CT和造影检查,结果都显示血管只有50%的狭窄。通过电视节目,她知道要血管狭窄达到70%以上才需要植入支架,因此不能接受植入支架的建议。但患者当时的症状比较严重,李建平教授依据经验判断患者的血流状况肯定是不太好。于是,就和她解释,是否需要植入支架,还是要根据心肌是否缺血来判断。冠状动脉造影就像是看河道窄不窄,如果窄得不行了,就直接判断必须装支架,而看血流的情况就需要通过FFR来看。

李建平教授说,出于对自己的信任,患者爽快地同意做FFR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左主干血流情况却非常差,FFR值等于0.74,需要植入支架,不然结果会非常可怕。在与患者沟通后,她很高兴地接受了PCI治疗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这一案例,李建平教授表示,从专业的角度看,其实并不难处理。但是如果患者没有通过节目认识自己,肯定不会那么愉快的接受医生的建议。而通过电视节目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更容易让大家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在节目中,即使是专业的医生,也会说“人话”,就是不懂医学的人,听了之后也能明白的话。

李建平教授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创新已经由1.0时代的技术创新形态,迈入了2.0时代的信息、知识创新形态。如果说创新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用户体验,因为融合了人文和技术的基因,成为创新2.0的灵魂。到了2.0时代,临床医生不必一味追求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应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多注重人文因素,多思考一下如何将人文与技术更好地结合,让患者拥有更加满足的就医体验,高兴地接受治疗,这其实也是一种医学应用的创新。


郭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制定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是创新

7.jpg

郭宁教授演讲

当左主干病变遇见血友病,患者到底应该接受怎样的治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宁教授分享了这样一个病例。2017年1月,该院接收的一名66岁的男性患者,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众所周知,此类患者可根据冠脉造影情况选择介入或冠脉搭桥手术进行冠脉血运重建,否则,心梗和猝死发生风险高。然而,患者有40多年“A型血友病”病史,无论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均面临巨大的出血风险。

郭宁教授详细回顾了为该患者进行两次介入治疗的艰辛历程,最终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选择使用依维莫司支架为患者进行第二次左主干PCI手术,使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的整个过程,并发出提问:这个患者的治疗方式,是一种创新吗?

郭宁教授认为,这属于创新。她说,这位患者的治疗,看似属于心内科的事情,但是很多的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我们心内科的医生就能够解决的。我们需要影像科、血液科、心外科等不同科室的人给予专业的意见。正是有了多科室的合作,我们才能有底气应用新的方法为患者治疗。对于临床医生来讲,什么是创新?创新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针对具体的患者,进行了个体化的新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这就是创新。

郭宁教授指出,其实,医学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得到新的产品,为患者制定的新治疗方法,团队间摸索出的新合作方式等等,都可以称为医学创新。


讨论:创新的灵光一现,离不开深厚的临床基础

8.jpg

讨论环节

主题演讲后,钱菊英教授、沈雳教授、高传玉教授、周玉杰教授、张瑞岩教授、曹可凡先生、郭宁教授、李建平教授等专家(按座次从右至左)围绕医学创新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他们表示,医生离不开创新,患者更离不开创新。很多创新虽然当时只是灵光一现,但离不开深厚的临床基础。而创新能力同时又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的,作为医疗工作者要主动去拥抱创新,在临床实践中认真研究细节,找到突破口,在实践中通过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使得创新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

阅读数: 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