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心电监测仪(ICM)已成为长程心电监测的方法之一,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普及。晕厥管理指南对于心电监测,尤其是ICM的临床价值予以了肯定。严道医声网有幸就ICM在晕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展开专访。
刘兴斌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
严道医声网:
您认为在中国医疗当前环境中和实践中,晕厥诊疗面临的最大挑战有哪些方面?有什么方法和措施能够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挑战吗?
刘兴斌教授:
从定义上来说,晕厥是指弥漫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临床上无论是从医生还是病人的角度,实际上很难一下子将晕厥与其他原因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相区别,因此病人有时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诊时常选择神经内科或急诊科,甚至是老年医学科等。此外,很多情况下有些医生对晕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也不足,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
总体来说,很多晕厥病人被延误诊断,很多晕厥高危病人由于没有被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或进行干预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严道医声网:
探索建立中国医疗环境下晕厥患者诊疗路径价值何在?植入式心电监测在其中的地位如何?
刘兴斌教授:
要想改变目前这种晕厥诊断水平比较低下、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大量晕厥患者被延误诊断/误诊的状况,我们需要设定一个规范化的晕厥诊断路径,建立晕厥中心,建立全院多科协作组进行联合会诊,从而使各科医生学会如何识别高危病人、判断病人危急情况,以及掌握初步判断患者晕厥原因(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癫痫)的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依据这样路径,对患者进行教育,同时进行多科协作诊疗,可以让更多的病人少走弯路,更早明确诊断,花更少费用取得更好的结果。
严道医声网:
从2006至2017年,各大学会(AHA/ESC/NICE/CCS)晕厥管理指南中的诊疗路径和ICM适应证的演变可以看出,心脏监测在晕厥风险评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暂无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的指南来规范晕厥诊疗路径并且指导ICM临床应用,对于这方面的完善,您有哪些建议和思考?
刘兴斌教授:
晕厥中危险程度最高的是心源性晕厥。一般情况下,心源性晕厥分两种,一种是血流梗阻性的,通过常规检查容易发现;另一种是心律失常性的,较为麻烦。我们常认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猝死之间只是时间长短的差距,时间长一点就是猝死,因此心律失常性晕厥的危害是最大的,我们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但心律失常性晕厥往往是发作性的,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有时并不能明确病因。因此长程心电监测对这类患者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目前中国尚无权威指南指导这方面的工作,但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各个单位都在不断摸索、总结规律,设置临床路径,开展多科协作,总结诊断、转诊以及ICM植入的相关经验,然后进行相互交流,最后再据此制定专家共识或指南,这样也许会更有帮助,也更有针对性,水平更高。因此我认为各个医院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久的将来,学会制定指南或者共识对我们广大的医务人员来说是能力的一种提升,对广大的晕厥或者可疑晕厥患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事情,在未来我们一定要让更多患者能够得到更准确、更及时且更高效的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