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律动中国-郑州站圆满召开

0.jpg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4月21日上午,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老年房颤血栓论坛期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共同主办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2018规范化培训项目”郑州站成功举办。

1.jpg

会议现场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房颤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现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克将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董建增教授,安徽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安徽省立医院严激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贵州省人民医院吴强教授,中国心脏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袁义强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伟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单兆亮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心律失常治疗策略、药物选择等临床问题展开探讨。

2.jpg

出席专家

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解放军总医院王玉堂教授主持,黄从新教授、张澍教授、黄德嘉教授分别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3.jpg

王玉堂教授主持启动仪式


黄从新:拥抱大数据时代 进一步指导临床

4.jpg

黄从新教授致辞

黄从新教授在致辞中说,房颤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心律失常病种,轻则影响生活质量,重则致残致死。面对这种情况,全世界都投入巨资,集中大量医药医务人员研究相应的药物以遏制这两种疾病的发生。黄从新教授提出,临床经验不足以应对现代科学的挑战,应该积极拥抱大数据医学的来临,通过大数据对更多的、现在无法了解的甚至在临床中错误的诊疗方法予以提示,让大数据的结果进一步指导临床。


张澍:普及提升并重 为心律失常患者造福

5.jpg

张澍教授致辞

张澍教授表示,心律失常领域目前还有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空间。应从多个层面包括研究层面、流行病学层面对不同患者进行不同治疗策略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一定优势,这种从“抗”到“调”的思维转变将可能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新突破。

目前,我国心律失常普及工作大有可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多的普及心律失常基本诊疗及进展方面的成果,来帮助大家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认知,为我们的患者造福。


黄德嘉:更安全、更规范是我们的追求

6.jpg

黄德嘉教授致辞

黄德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心律失常发病率高,房颤病人全国有近1000万,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治疗的病人也占相当大比重。目前,我们在心律失常治疗策略方面需要更安全有效的手段。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全国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能够规范地为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式。

学术报告

启动仪式结束后,张澍教授、黄从新教授等专家作精彩学术报告,为现场医生开启了一场学术“大餐”。袁义强教授、严激教授、吴强教授、徐伟教授、单兆亮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7.jpg

专家主持


张澍教授:从“抗”到“调”

8.jpg

张澍教授作精彩报告

张澍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心律失常普遍、常见、多发,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过心律失常,具有隐蔽性、混淆性和突发性,危害性大。我国心血管患病的人群达到2.9亿,并且还在逐年增多。不断增加的心血管发病率,导致死亡率也随之增加,规范治疗手段和方法刻不容缓。

心律失常现阶段主要靠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方面,张澍教授详细介绍了起搏系统的发展历程,起搏器从单腔到双腔再到三腔,从心律失常治疗走向心衰的治疗,代表着器械治疗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完整化、智能化。

张澍教授提出,对于药物治疗来说,有效性是相对的,有限性是绝对的,同时从分子药理学、多通道作用、循证医学研究、传统医药等方面介绍了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以及新药应用在节律控制、上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最终提出,“手术不如介入、介入不如药物、药物不如保健、化学不如天然、西药不如中药”的治疗原则,以及从“抗”到“调”的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思维。


黄从新教授:柳暗花明又一村

9.jpg

黄从新教授作精彩报告

黄从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现代医学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判要求是:遏制心律失常;降低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总死亡率。好的药物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许多抗心律失常西药对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均不能改善预后,甚至会提高死亡率。

中国中医药治疗另辟蹊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发现,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心肌灌注保护心肌,抑制缺血心肌电重构,增加心电活动的稳定性,不仅显著降低24h室性早搏次数,提高24h室性早搏下降率,还能改善心功能分级,降低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的浓度,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曹克将教授:药物治疗室早应考虑副作用

10.jpg

曹克将教授作精彩报告

曹克将教授表示,目前临床对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过度强调室早本身,从而导致了临床医生对室早的过度治疗,甚至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良好、无猝死家族史的室性早搏患者给予强烈抗心律失常药物,这是违反规范化治疗原则的。

曹克将教授强调,药物治疗室早和NSVT可改善症状和预后,但需考虑到药物的副作用,室性早搏患者选择治疗药物时应选择副作用低的药物。《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对于未合并或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症状性室早患者,可考虑参松养心胶囊治疗(IIa/B)。


吴立群教授:心率控制和节律控制

11.jpg

吴立群教授作精彩报告

吴立群教授在报告中提到,新诊断的房颤患者应该从以下5个领域进行评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受限,症状严重;存在诱发因素(如甲状腺毒症,脓毒症或术后AF)和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卒中风险和需要抗凝治疗;心率和需要心率控制;症状评估和节律控制的决策。

吴立群教授详细介绍了房颤在频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上的治疗策略,并表示,无论何种疾病状况,治疗的原则是改善患者的生活、延长生存率及最小化治疗的副作用。


王玉堂教授: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12.jpg

王玉堂教授作精彩报告

王玉堂教授指出,目前房颤治疗总体策略中,心室率控制策略占大多数。在RealiseAF调查中,53.7%的患者采用室率控制,34.5%的患者采用节律控制,可见目前心室率控制为基本措施,节律控制为选择性措施。王玉堂教授特别强调,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并提出参松养心胶囊是目前唯一治疗房颤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成药。


相信,随着“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2018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开展,心律失常诊疗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案将进一步普及推广,并真正应用于临床,必能造福广大患者,进而推动我国心律失常规范化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阅读数: 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