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C2018|返璞归真 回归经典——2018波士顿科学经典电生理系列讲座南方会站成功举办

1.jpg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4月7日,在“第20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期间,《波士顿科学经典电生理系列讲座》南方会站开讲。严道医声网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网络直播,在线观看达8000余人次,涉及16个国家及地区,参与城市222个,会后第一时间上线点播回看。

2.jpg

会议现场

3.jpg

马坚教授致辞

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马坚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马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活动有两大亮点。第一,此次活动请了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著名心脏解剖学教授Siew Yen Ho进行授课。电生理常需要从解剖结构上寻求答案来解释电生理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个亮点是,此次活动邀请了几位年轻的电生理医生分享临床经验,公布临床实验结果。活动不仅有电生理领域的资深前辈进行授课,也有新鲜血液的注入,相信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会让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心电生理相关知识。

4.jpg

上半场主持专家

本次会议分为上午半场和下午半场。上午半场主要围绕不同类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展开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学斌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廖德宁教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丽华教授和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劲林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1.jpg

Siew Yen Ho教授授课

英国皇家布朗顿医院著名心脏解剖学教授Siew Yen Ho将标本和实体剖面结合,用节段分析方法系统地讲述心室和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结构与形态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郭晓刚医生担任翻译。讲座过程中,Siew Yen Ho教授运用了大量的视频与图片,形象具体地展示了心脏的实际结构。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切中要害,与电生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相契合,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受益良多。

2.jpg

郭晓刚医生担任翻译


3.jpg

龙德勇教授授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就左右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和导管消融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龙教授详细介绍了乳头肌的解剖结构,靶点分布及其特征及乳头肌的电生理鉴别方法和乳头肌消融的误区,并表示乳头肌放电很容易刺激心脏引起心脏早搏。同时,他强调,就传导特性而言,乳头肌间无横向传导,且前向传导出口相同,正是这样的传导特性决定了可初步标测乳头肌根部以确定心律失常起源。他提到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有乳头肌和蒲氏纤维两种起源。最后,龙教授分别介绍了左室乳头肌,右室乳头肌,隔缘肉柱等的解剖结构及其心电图特点,并结合两个病例的心电图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4.jpg

李学斌教授授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从定义、常见原因、病史采集、宽QRS波心动过速发生机制、心电图鉴别和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紧急处理六个方面对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诊断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李教授指出,宽QRS波心动过速是指频率大于100bpm,QRS波时限大于120ms的心动过速。常见的几种宽QRS波心动过速常为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占80%。李教授结合病例,指出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通过终止手段可判断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类型。就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而言,传导时间和宽QRS波形相关。在进行心电图的鉴别时,李教授指出,房室分离诊断VT的特异性接近100%,10%的室性心动过速具有无人区电轴,无人区电轴诊断VT的特异性为100%。在进行宽QRS波心动过速的紧急处理时,李教授强调,除颤越及时,患者存活率越高。



5.jpg

陈明龙教授授课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对束支折返性室速的电生理特征,标测和消融进行了介绍。陈教授分别从BBRT的概述、电生理机制、BBRT的诱发及消融进行了讲解。他指出,BBR-VT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发生BBR-VT其潜在原因可能为单纯传导系统病变所致,容易出现合并分支间折返。对于束支折返性室速,常规首选RB消融,若患者患有合并LB传导缓慢或阻滞,应进行LB消融;因传导系统病变及消融阻断一侧束支,应警惕AVB及后期心衰的发生。


6.jpg

廖自立医生授课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廖自立医生代替欧阳非凡教授讲述了左室特发室速的电生理认识和导管消融发展史。廖医生在PPT中指出,左室特发室速异常电位容易在左后分支纤维网附近被发现。左后分支和左前分支室速的机制可能与纤维网病变导致的缓慢传导有关。消融靶点的不合理可选择能引起再发的高位间隔部的左室特发室速。对于高位间隔部的左室特发室速,穿间隔途径可能是很好的治疗策略。

上午半场从从解剖、心电图等方面对乳头肌和左后分支区等相对比较窄的室速做了系统的报告。李学斌教授总结到,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和经典电生理不可分割,我们应在当今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的指导下,记录更多的电位信息,促进经典电生理和现代电生理的融合,以更清楚地认识相关疾病,并采用更好的办法加以解决。


10.jpg

下半场主持专家

  下午半场的讲课主题主要围绕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进行探讨。会议主持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书旺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詹贤章教授。

9.jpg

马坚教授授课

马坚教授针对 ILVT的导管消融方法与大家分享了个人认识及困惑。马教授讲述了ILVT的心电图特点。结合亲身经历,他感慨,在90年代由于起搏标测不可靠,做导管消融极为困难, 并指出VT的诱发是真正的难点,也是消融成败的关键。若要成功诱发VT,必须经历“三关”,即基础EPS阶段的诱发,多个重复性好的诱发条件与标测左室下间隔后,消融前的再诱发。同时,马教授就LPF-ILVT谈了一些自己的认识,他认为LPF-ILVT与AVNRT从心电图特点、基础ESP、消融方法等方面类似。最后,马教授就文献报道中的碎裂电位等因消融阻断左后分支改变了正常的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而难以记录到的问题提出了疑问。


10.jpg

刘强医生授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刘强医生就ILVT的电生理机制、P1和P2电位的意义和标测结合他们自己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讲授过程中,刘强医生通过抛出一列的问题,做出一系列的假设,并加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对P1、P2电位在折返环中的作用,如何记录P2电位,碎裂电位与P1电位可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11.jpg

马薇教授授课

天津市胸科医院马薇教授就ILVT消融靶点的选择中希氏束的作用进行了授课。马教授结合自己所在医院的实际研究,探讨了插入点的不同是否会导致HV间期的不同,并通过后期研究,经过统计分析,证实了前传和逆传传导速度的一致性从而预测成功靶点。最后马教授指出,束支起源心律失常一定要关注His;H-V间期有助于判断起源,局部P-QRS间期有助于寻找靶点,体表心电图有助于起源部位预测。


12.jpg

詹贤章教授授课

广东省人民医院詹贤章教授对ILVT消融靶点----前传碎裂蒲氏电位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詹教授从ILVT折返机制、碎裂前向电位特点、碎裂前向电位特点等方面结合相关研究及自身经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ILVT患者在窦性心律下,于左后间隔可标测小片状的异常FAP,这可能是心动过速发作的基质。FAP具有振幅低,连续碎裂、非连续分裂等特点,以碎裂前向蒲氏电位作为ILVT消融的优点是适合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患者,而且靶点位于折返环的关键区域,术中极少出现VT图形的改变,成功率高。窦性心律下,于FAP区域消融,安全有效,实用性强,消融后对左后分支只产生轻微的影响。但缺点是有4%的患者标测不到碎裂电位。


13.jpg

王祖禄教授授课

沈阳军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就上位间隔起源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可能的机制和消融策略于在座专家进行了交流探讨。王教授分享了5个典型的病例,指出左室间隔上部型ILVT的心电图特征及其电生理检查与诊断。他指出,左室间隔上部型ILVT的诊断时,心电图出现窄QRS波,与窦性心律心电图相同或相近,或呈RBBB形态,且体表心电图误诊率高。最后,王教授强调,进行导管消融需要谨慎评估风险。

14.jpg

王勋章教授授课

美国Cedars-Sinai心脏研究院王勋章教授对ILVT消融后的形态变化结合前期各位专家的疑问、相关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并对进行了介绍对HV电位、P1和P2的记录及识别、假腱索在ILVT中的作用及ILVT的发生机制和消融策略的选择进行了讲解。

17.jpg

与会专家热烈讨论、积极交流

此次会议所涉及到的内容,由浅入深,涵盖了电生理学的基础和各类临床疾病的诊疗知识。会议过程中,专家们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交流,就授课过程中提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同阅历的专家就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厚。相信随着此类讲座的不断举办,目前困惑人们的难题将会得到彻底的解决,中国心电生理医生的水平将不断地提高。

阅读数: 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