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逸贤:“极简”术式有望让左心耳封堵不再“高冷”

编者按:

  左心耳封堵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中安全有效。相对于我国800~1000万的房颤患者基数和总数3000例左右的病例,在我国推广安全、有效的左心耳封堵简化术式具有重要意义,严道医声网有幸邀请到亚洲第一个实施左心耳封堵术的术者、来自香港的林逸贤( Yat-Yin LAM)教授,和大家分享其关于 “极简式”心耳封堵(Minimalist Appendage Closure,MAC)的探索和展望。


  2017年中国结构周中,林逸贤教授演示的两例左心耳封堵让人记忆犹新:手术过程中不用经食道超声,不需要超声科医生和麻醉科医生配合,用时仅30分钟左右。

  据了解,林逸贤教授个人已经开展这样的术式60余例,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一例严重的并发症,术后三个月复查随访也均没有出现严重残余分流或封堵不完全。其中17例和德国两个中心开展的14例报道即将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虽然国内成长起了一批左心耳封堵术的全球带教导师,但左心耳封堵技术仍只在少数大的中心开展,很多需要这种治疗方法的患者没有机会得到有效治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常规开展左心耳封堵手术除了需要心脏科医生、还需要超声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医生的联合,这样的手术流程使得往往只有一些实力很强的大中心才能开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左心耳封堵的推广普及。如果左心耳封堵能像冠脉介入在局麻情况下单用X射线完成,让这术式短期内在多中心顺利开展,必定能大大减少中国房颤所引起的脑梗发生率。

  林逸贤教授认为,基于庞大的患者需求,随着术者对技术认识的深入和器械的升级优化,和任何一种心脏治疗术式一样,左心耳封堵术式极简化一定是发展趋势。而左心耳封堵术式简化的核心思路在于减少对经食道超声的依赖。

  据林逸贤教授介绍,经食道超声在左心耳封堵中的主要引导作用有几个方面:一是穿刺点的选择定位;二是引导鞘和左心耳保持很好的同轴性;三是封堵伞释放后用经食道超声观察封堵效果。根据其个人的探索和实践,林逸贤教授认为,只要是术者在房间隔穿刺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必要的时候用左房造影取代经食道超声,引导房间隔穿刺及封堵盘的释放,减少对超声的依赖是非常可行的。

  林逸贤教授强调,偶然成功或者只有少数高手才能完成的术式没有推广意义,“我所要推广的极简式术式,并非是在病人不耐受做经食道超声或麻醉困难的情况下的无奈尝试,也不是少数顶尖术者凭借高超技能才能完成的高难度挑战,而是要建立一个标准的规范化流程, 让这种方法普遍可行、可复制。” 

  除了术者经验,林逸贤教授也强调,不同的封堵器对经食道超声的要求其实是不同的,像LAmbre™这种盖型设计的封堵器,采取了独特的双盘的设计,里面有一个固定伞,外面有一个封堵盘,这样的设计对鞘和封堵器同轴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双膜的设计,能够实现更好的封闭效果,伞释放后用超声监测是否有残余分流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另外,它的压缩比也相对没那么重要,因为其中一个稳定机制是靠封堵器上的钩子挂在梳状肌上,因此,LAmbre™是比较适合极简术式的一种封堵器械。

阅读数: 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