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听大咖谈|吴立群:ICM国内普及瓶颈亟待解决

编者按:

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心电监测(ICM)已成为长程心电监测的方法之一,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普及。ICM在晕厥患者筛查中的优势不言而喻,其在术后管理中的应用也值得期待。严道医声网有幸就ICM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立群教授进行了采访。

微信图片_20180327155052.jpg

吴立群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

严道医声网:

植入式心电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您如何看待目前植入式心电监测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对于突破该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的困难,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吴立群教授:

  首先,植入式心电监测装置是非常好的临床诊断手段之一,它对于明确晕厥原因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对于一些消融后没有症状的房颤的随访监测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目前在临床使用方面,其实还是有点曲高和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患者对ICM的了解还存在局限性,并且ICM在费用上相对较高,这需要我们医生或者相关人员进行一些专业宣传,使患者明确ICM在预防心源性猝死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患者会更容易接受。

  第二,ICM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晕厥,并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过一些常规的检查,还是不能够明确病因的这部分患者确实很重要,希望政府可以给予一些医保支持,尽快实现医保全面覆盖,这对于明确病人的诊断,进行精准的治疗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设备国产企业,应该要奋发图强,力争早日实现医疗器械国产化,降低医疗产业的社会负担。我们现在的高端精密医疗设备,90%以上都是采用进口的,价格昂贵,病患负担沉重。所以,国内企业应该要担负起这个社会责任,医疗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必须加快。


严道医声网:

新一代植入式心电监测对于房颤的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近年来在房颤诊断和监测领域应用也越来越热,从对于这一领域的应用有怎样的期待?

吴立群教授:

  植入式心电监测肯定是会对我们诊断和治疗的质量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房颤领域,尤其是导管消融治疗后,大约30%-40%的患者会变成无症状的房颤。可是,无症状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还有血栓栓塞的风险,如果不能使大家有所警惕,很容易引起高危患者卒中的发生。

  所以,如果能够用植入式心电监测系统,监测消融以后的效果。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卒中高危患者的病人进行监测,把这部分病人筛选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卒中治疗,肯定会降低卒中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对临床是有很多好处的。因此,我们也很期待前面讲到的问题得到解决,把这些瓶颈有效的解决,使植入式心电监测这一有效的手段,能够真正的运用到临床和推广普及。

阅读数: 839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