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2018|王建安团队:大动物研究在心血管转化医学中的应用

1.jpg

2018年3月22日

中国·苏州

编者按:

  2018年3月23日,在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召开期间,举办了心血管疾病大动物研究专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团队胡新央教授就大动物研究在心血管转化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如下为胡新央教授作现场发言:

2.jpg

▲ 胡新央教授作精彩发言

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此时,转化医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基础研究中涌现出的成果向临床新技术或新药转化时间长、转化效率不高。临床前大动物研究对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非常必要。

基础研究中常应用啮齿类动物研究药物、生物治疗或新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但小鼠等实验动物,由于其解剖结构、生理、病理特点、体重、生命周期、免疫系统等与人类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在小鼠中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临床。而猪、猴、羊等大动物在心脏重量、心率和血压等方面与人体相似,例如:猪的心脏冠脉解剖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猴等灵长类动物在基因及免疫系统方面跟人类更为接近;而且,很多疾病在大动物身上建模更容易,例如在猪和兔子身上更容易通过药物等进行瓣膜钙化疾病建模,而在小鼠身上建模的成功率低,故大动物模型在转化医学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转化医学研究中,常制备大动物模型进行器械研发、药物评价、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方面的评价:

在器械研发方面,可通过大动物研究,评价器械的安全性、可行性等,并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器械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器械进行改良。

在药物评价方面,主要评价安全性,有效性及给药剂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例如,阿霉素具有心脏毒性,可以通过大动物研究评价其安全剂量和毒性剂量,这是GLP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基因治疗走入人们视野,给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但人们对其安全性始终存在顾虑。大动物研究为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毒副作用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大动物研究在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外来体治疗等新治疗技术向临床的转化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干细胞研究中,功能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心肌细胞移植后可促进心肌再生,但会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大动物试验中可观察到,但对于小鼠而言,由于小鼠的心率很快,无法观察到这一现象,故小鼠模型不适合用于评价细胞移植后心律失常的风险。组织工程也是如此,若用小动物造模,组织贴片小,而采用大动物构建与人类组织相似的大尺寸的组织贴片,有利于评价其移植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对人体的影响。

另外,外泌体治疗作为前沿的治疗途径备受世人瞩目。在其进入临床研究之前,在需要通过大动物研究对其注射途径和注射剂量等进行评价。

最后,胡教授表示,做好大动物研究,需要团队进行密切协作,建立多模型评价系统。总的来说,通过临床相关的大动物疾病模型开展临床前研究,评价新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加速新技术向临床的转化十分重要。

阅读数: 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