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成功为18周孕期患者实施完全超声引导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迎接挑战

近日,一位特殊的患者引起了北京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潘湘斌主任的注意。

30岁的刘女士怀孕18周了,产检时,她意外发现自己患有先天的主动脉瓣狭窄,并且已经是重度,主动脉瓣压差达到了80mmHg。所以晚上睡觉不能平躺,就算是不活动,也会感到胸闷气促。

有人说,主动脉瓣重度狭窄,那就做手术吧,要不就挺到生完孩子再做手术。但是,情况远比想象中危险。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怀孕”,绝大多数回答是:“情况很复杂,妇产科解决不了……”、“从医学安全的角度,不建议继续妊娠……”,“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不应该怀孕,尽快确认是否需要终止妊娠……”。

潘湘斌主任看到刘女士的病情时,也流露出了深深的担忧。“对她来说,心脏不仅要给妈妈供血,也要给胎儿供血。在患有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情况下,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需要尽快手术。如果继续怀孕,她的心脏会受不了,妈妈和宝宝都有生命危险。”

1.jpg

图1:术前超声心动图

(主动脉瓣压差88.4)

但是,平常人可以做的开胸手术和介入手术,刘女士都做不了,因为前者需要大量麻醉药物,并且得让心脏停跳,用体外循环代替心脏供血;后者则需要使用放射线和造影剂。不论哪种手术,她都需要先行流产,否则既可能加大手术风险,也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这个孩子保不住了……

毕竟是一条生命,任何一个母亲都不愿意放弃。更令她焦虑的是,在辗转各地求诊的过程中,腹中的胎儿越来越大,即使先打胎保住母亲也变得非常危险了,因为刘女士的心脏已经无法承受打胎带来的巨大打击!前有狼,后有虎,一家人一下子被逼入了死胡同!

刘女士多方打听,听说阜外医院的潘湘斌主任团队用自己独创的手术方法,给很多没有常规手术机会的病人治好了病。这项新技术就是“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经皮”的意思是不用开刀,“超声引导”则意味着不需要放射线和造影剂,所以没有辐射损伤,尤其适合肝肾功能不全、孕妇这样的特殊病患群体,恰好解决了刘女士的问题。


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房对这台手术十分重视,特地联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会诊,经过细致的评估和精心准备,2018年3月2日,潘湘斌教授为刘女士进行了一台完全由超声引导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

患者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开口只有绿豆大小,潘教授要操纵从大腿根部插入的导管通过这个狭窄的鬼门关,简直就是远程大炮打蚊子,其难度可想而知!潘教授在超声清晰图像的引导下,精细调整角度,顺利将导丝通过主动脉瓣建立了生命的轨道。更惊险的是扩张球囊的时候,膨胀的球囊将完全堵塞主动脉这个生命通道,心脏泵出的血液无处可去,只能憋回心脏里,就像吹涨的气球一样,重症患者非常容易造成心脏骤停!只见潘教授紧盯超声屏幕,一点一点调节球囊位置,并大声询问助手:“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起搏!五个大气压,打!”只见助手王大夫快速旋转手柄,迅速将球囊打起来,患者血压立即变成一道直线,只见潘教授快速瞟了一眼压力表,一声令下:“松!”快速松开压力泵并迅速将球囊撤离瓣膜,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盯着屏幕,只见患者的血压逐渐从30增加到40…., 50….., 70…, 90….,大家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测压!”随着一声口令,大家赶紧回过神来把测压管接上,“还有60压差,换20毫米球囊再扩张!”“Again?”来自日本和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们惊讶地张大了嘴,这么危险的活还得再干一遍?!“Yes,step by step”原来由于患者主动脉瓣狭窄程度非常严重,潘教授采用了由小到大逐渐扩张的策略,降低了单次扩张的风险!“啪!”随着高压泵的松开,又一次稳准狠的扩张完成了,“测压!”“压差30!”“太棒了!捡回两条命!”手术室里的气氛一下子轻松了很多,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扩张后,手术终于取得成功,术后患者的主动脉瓣压差成功由80mmHg下降到了30mmHg。整个手术过程,没有使用任何放射线照射。

而做完手术当天,刘女士就回到了普通病房,和家人团聚了。

2.gif

图2:术中超声扩张图像

2.jpg

术中超声

图3:术前压差      图4:术后压差

3.jpg

图5:术前左室压       图6:术后左室压

7.jpg

图7: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


砥砺前行

结束一天手术的潘湘斌教授戴着阜外特有的小花手术帽感叹到:“庆幸阜外医院的前辈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有幸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也庆幸我们的团队用8年时间磨砺自己、精进技术,否则今天我也只能残酷地跟病人说一声抱歉。”

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是融合了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等多种技术优势的新型复合技术,实现了“不开刀、不用放射线、不用造影剂、不用全麻气管插管”治疗心脏病。目前,这套方法已经能够治疗房间隔、室间隔、动脉导管、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左心耳、弓缩窄等常见心脏病变,在数千多例临床实践中,这项技术的成功率高达98.5%, 7项技术查新为为世界首创报道,获得国家专利十余项,在许多看似别无选择的难题中,劈开了一条新的道路,给困境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得益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巨大的平台优势,潘湘斌教授带领的复合技术团队入选创新拔尖团队,临床治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次作为主刀医生为国际学术会议表演示范手术并亲赴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传授治疗技术,不但在国内培养了一批新技术人才,而且培训了一批来自德国、日本、俄罗斯、缅甸、印尼等国家的新型介入医生,受邀参加欧洲介入医生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用中国方案填补了世界空白。近年来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创新拔尖团队、医科院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及称号。

阅读数: 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