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植入式心电监测(ICM)已成为长程心电监测的方法之一,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普及。晕厥管理指南对于心电监测,尤其是ICM的临床价值予以了肯定。严道医声网有幸就ICM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对刘兵教授进行了采访。
刘兵教授接受严道医声网采访
严道医声:
植入式心电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您如何看待目前植入式心电监测临床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对于突破该技术推广应用面临的困难,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刘兵教授:
ICM即植入性心电监测系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款电子装置。首先,晕厥的患者非常常见,可以来源于神经科、急诊科、心内科,甚至会来源于骨科,例如被认为是颈椎问题等,所以晕厥覆盖了非常多的科室。我认为在晕厥患者的管理方面,需要一个综合的管理团队,让医生认识到晕厥可能来源于心脏,才能进一步让患者认识到心源性的问题。第二点在于高危患者,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属于风险最高的一类,所以在心内科中我们要进一步推广ICM技术,要推广到心脏疾病的各个亚专业组。现在各个大中心的专业更加细化,各个亚专业组在高危患者的识别方面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要将这些意见汇总,然后汇聚所有心内科的力量,把高危人群提炼出来。在这个方面上呢,我认为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对于房颤病人的随访,我们如何判断该患者是否复发了,大多数病人进行随访时,我们会做让其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甚至会告诉患者最好能做72小时,即连续做3次24小时,这样才能够分辨房颤是否复发,患者症状与房颤发作是否有关系,患者是否存在其他风险。总的来说,ICM适用的人群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要落实到每一个团队,让每一个团队都能纳入需要关注的人群,尤其心内科的高危人群,这样才有助于ICM的突破性发展。
严道医声:
ICM临床应用中最大的优势在哪些方面,有助于解决哪些临床诊疗的困境?请您谈一谈对ICM这一疗法发展的期望。
刘兵教授:
我谈谈我自己的经历,曾经有一个年龄较大的病人两年间反复晕厥,入院后收住在神经科,一直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有一次在神内的心电监护室突然发现了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没有心跳,病人同时发生抽搐,这样才得到明确诊断。想象如果当年有一个ICM,还需要经过两年才能诊断吗?或许在第二次发作的时候就能被ICM识别了。
再介绍一个病例,是个年轻小伙子,同样是反复晕厥,大小便失禁,之前诊断神经官能症,但我认为其完全没有神经系相关体质,并且神经内科评估也同样认为这个诊断不成立,我嘱咐患者回家持续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在第21天发生晕厥,监测记录到是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突然没有心跳,之后患者再恢复清醒。所以面对这样的高危人群,我们怎么样识别呢,ICM对此具有巨大的潜能,既确保了病人的安全,也解除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
所以ICM的运用前景是非常的广泛的,除了在高危的心源性晕厥的病人群中,还在一些出现了不明原因梗塞的病人中。目前我们特别关注房颤后卒中的病人,如何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普通心电图对于房颤的诊断率是相对比较低的,而ICM能明显提升房颤的诊断率。对于不明原因的卒中病人,若神经科没有找到明确的致病因素,且高度提示可能存在房颤,那么此时ICM在进行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上就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ICM运用前景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同时,也需要医生联合起来,让病人理解我们所有的诊疗措施是为了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从而进一步更广泛地推广I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