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一场别开声面的跨学科讨论——首届北京大学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1.jpg

严道医声网讯:

        金鸡岁末之际,北京严寒依旧,但丝毫没有影响专家学者们学习的热情。2018年1月26日,在北医学府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大学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峰论坛。论坛秉承“医药结合,多学科交流”的会议理念,旨在搭建以医学、药学、检验不同专业交叉交融的互动平台。


        据了解,本次会议由北京健康促进会、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药学院承办。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史录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伟民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聂小燕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学科交叉 融合创新——冲破束缚临床工作的壁垒

2.jpg

刘健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

        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上,大会执行主席刘健教授在主持中对“实践、创新、交融、精准”的会议精神作了进一步阐释。在谈及会议创办的初衷时,刘教授表示:今天,在临床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过程中,尚有很多局限性。临床医生会了解药物的一些基本特性,但是患者为什么应该选择某种药物?该药的作用机制、基因组学特点如何?应该说,有很多话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

<讨论话题1:抗血小板治疗的精准用药研究及应用>

3.jpg

<讨论话题2: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4.jpg

与会专家共同上台,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话题

        “我们希望通过论坛的召开,能够将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检验科三个学科的专家汇聚一堂,共同就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开展跨学科讨论。”刘健教授介绍道,在会议形式上,除了安排学术授课外,还专门设置了讨论环节,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在轻松的氛围中研究和探讨,深入剖析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评价、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选择与评估。“希望能够真正打破学科局限,融会贯通。”这是刘健教授对会议的期望。

大健康背景下——打造个体化治疗的医疗团队

5.jpg

        大会主席史录文教授表示:在国家倡导的“大健康”理念的引领下,各学科医务人员只有达到方方面面的交叉、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临床,这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趋势。史教授介绍道,我国传统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围绕生命健康的分科越来越细。而每个领域如果不能更好地融合,将非常不利于健康的维护。

6.jpg

        药师不仅仅是药品的提供者,更是药品使用的监督者、药学服务的提供者。作为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史录文教授也一直在倡导和致力于构建在西医模式下,中国特色的医、药、研相互融合的医疗团队。现在,国际国内都在强调多学科交叉,只有维护健康的多学科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生、药师、检验师,甚至于营养师、护师、医药信息技术人员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我们所提倡的“个体化治疗”、“精准医疗”,才能更好地提升疾病治疗水平,服务于患者健康。

“医学+药学+检验”结合的“医疗生态圈”

<与会专家精彩授课>

7.jpg

北京朝阳医院药事部刘丽宏教授:《慢病精准用药研究的前景和意义》

8.jpg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教授:《药物基因组学指导个体化用药》

9.jpg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吴俊教授:《血管及血小管功能检查》

10.jpg

刘健教授:《从药物特性角度看——替格瑞洛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

11.jp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张远锦教授:《VerifyNow血小板功能检测原理和使用经验》

12.jpg

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程姝娟教授:《从氯吡格雷药物特性角度解读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jpg

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史旭波教授:《再谈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血小板功能检测现状与展望》

14.jpg

聂小燕教授:《血小板功能检测预测冠心病终点结局效能比较》

        本次大会围绕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重点话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和研究分享。正如大会执行主席聂小燕教授所说,“三方交融,打通了我平时工作中的一些难疑难链条,使我们能够把研究、临床实践与应用相互串连起来。通过聆听众位专家的学术报告,我个人感觉受益匪浅。”

15.jpg

刘健教授闭幕式致辞

        也正如刘健教授在闭幕式中所讲到的,“任何一场讨论都是寻求答案的过程。我们尚没有最终结论,但我们仍在坚持并不断追寻着。本次会议,是我们将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检验科汇集到一起进行跨学科交融合作的第一次尝试。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终将对医疗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使患者真正获益。未来,我们将在总结中继续不断探索。”

16.jpg

17.jpg

与会专家合影

阅读数: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