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达人|许轶洲教授起搏植入手术跟拍纪实

严道医声网讯:

        2018年1月5日清晨,严道医声网记者前往杭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此行的目的是跟拍许轶洲教授带领的团队将要完成的手术,在手术录制的同时,我们也将近距离地体会心内科医生的日常工作,相信会对他们的工作有更丰富的认识。

1.png

        许轶洲教授是一名精明干练的心内科女医生,虽然年纪轻,目前已经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在完成每天早晨日常的交接班及查房工作后,她匆匆赶往导管室,上午安排了两台起搏器植入手术。穿上厚重的铅衣,许轶洲教授开始了当天的第一台手术。

2.jpg

        第一例患者为77岁老年女性,既往高血压、房颤动病史已有10余年,此次主因心悸头晕不适入院,动态心电图中提示长达14.5秒的心脏停搏,并伴有数百次大于2秒的长间歇,诊断考虑: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入院后完善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范围(LVEF:65%),三尖瓣中重度返流,诊断明确,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决定给患者行单腔起搏器植入手术。

        在该中心常规的左侧腋静脉造影后,许轶洲教授发现并介绍到,该患者的腋静脉显影提示其腋静脉位置较常规腋静脉走形位置低,与锁骨距离较大,并且较细,穿刺难度较大,通过预判,许轶洲教授术中放弃常规穿刺点,向下、向外进行调整,在X线下与腋静脉造影图对比,准确穿刺腋静脉成功。“患者肾功能允许的条件下,腋静脉造影是必要的,它能够充分提示腋静脉的位置及走形,帮助术者穿刺成功,减少并发症”许轶洲教授说道。

        该患者选用的是3830电极,搭配c315s10鞘管,3830电极是目前最细,实心的主动电极(外径4.1F),许教授介绍到,考虑到该患者的三尖瓣反流情况,利用鞘管工具配合植入便于术中电极的快速固定,同时更细电极的选择对患者三尖瓣反流影响更小,后期固定稳定性更有保障,之后的操作过程比较顺利,各项参数也比较理想。

3.jpg

        随后进行的第二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是75岁老年男性,既往多次晕厥病史,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提示右心房扩大,射血分数正常范围,计划植入双腔起搏器。许轶洲教授介绍到,该病例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入院初该患者出现此次入院期间慢阻肺急性发作并伴有发热症状,考虑合并肺部感染可能,在积极的抗感染、改善肺功能治疗后,该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待血象、体温等恢复正常后,再进行起搏器植入手术。

        由于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气肿这一基础疾病,穿刺也同样首选腋静脉而非锁骨下静脉,因为对于肺气肿的患者来说,避免锁骨下静脉的穿刺可以降低气胸和血气胸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该患者的腋静脉走行比较正常,穿刺过程比较顺利。

        该患者的心脏存在明显的向右转位,所以选择在右前斜10°的影像下进行操作,尽量做到接近正位的显像,这将有利于术者操作判断。在心房电极植入时,考虑到其心房较大,选择的是最大的弯型的钢丝,许轶洲教授指出,双房偏大或者右心房偏大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常见,针对较大的心房一般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弯型。

4.jpg

        许轶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包括单腔、双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器械植入术以及房颤、室速等复杂疑难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许轶洲教授在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基础上,还致力于通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手术带教等学习活动,身体力行的将经验技术推广传播出去,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详细讲授有关手术适应证选择、术中操作要点、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其他术者提升临床手术操作能力,以此惠及更广大的患者。

5.png

        随着两场手术的顺利完成,我们的跟拍采访结束了,但对病人的术后管理,医护工作仍在继续。这次手术的均为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我们自己不乏紧张的心情,但许轶洲教授一直非常沉稳、自信,带领整个手术团队默契配合、有条不紊的完成所有手术操作。我们在想,有了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医疗团队,患者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阅读数: 955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