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7年12月14日-16日,第十二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八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暨第一届CHIP论坛于在古城西安成功举办。会议期间,严道医声网针对CTO-PCI治疗的基本现状和CTO治疗器械的最新进展专题采访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教授。
严道医声网:
近年来,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成为心血管医生热衷专研的一个热点。本次论坛上,您将就 CTO-PCI的新观念和基本共识等进行报告,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我国CTO-PCI治疗的基本现状?
李成祥教授:
CTO-PCI治疗目前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如果发生了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肯定要做相应的治疗,这就是开通CTO的意义所在。同时,CTO-PCI成功率确实很高,经过训练能够达到90%以上,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或者有经验的住院医师,甚至可以达到95%以上成功率。
我国CTO-PCI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CTO-PCI治疗的开展是极其不充分的,尤其是国家层面。就是说PCI治疗才刚刚开始起步,有一些地方开展PCI虽然有年头,但CTO-PCI治疗量很少,CTO病变大部分都合并多种病变,有多脏器的功能损伤,同时伴有心功能差,所以如果这种病例做的少,再血管比例是就会特别高,CTO-PCI治疗临床应用太少,这是第一个现象。
第二,CTO-PCI治疗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的医生和术者技术是成熟的,成功率较高,但对于大多数开展CTO介入治疗的医生来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或主观原因,每年也只能做一两千例PCI,比例很低, 这就是目前国内的现状。
我国CTO-PCI治疗发展建议
首先,是要做好CTO-PCI的推广、普及、培训、规范。
其次,要强化转诊制度和分级诊疗。所有的疾病都应该是这样,尤其对CTO-PCI更是应该这样。CTO-PCI有它的技术难度,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成长的局限,不是每一个住院医师、每个术者都能够做,所以就要把已有的PCI技术做好,充分发挥介入治疗技术熟练的医生的骨干作用。
第三,就是要进行咱们国家自己的临床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数据,确认现在CTO发病率是多少,它的临床愈后情况,获得治疗及有效地干预治疗后的临床依据。
第四,在做好以上三点的情况下,对于有志向、有条件、有能力做CTO-PCI的人才,我称之为“三有”人才,进行有选择的阶梯式培训,不要蜂拥而上。现在年轻的医生做CTO-PCI热情很大,但是他们有些往往连基础的PCI技术、基础的临床都做不好,甚至心血管基础知识并不是很扎实,如果直接做CTO就可能会出问题,热情是值得鼓励的,但这个短板是需要补齐的。
第五,是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目前,耗占比问题肯定会凸显,做CTO-PCI很显然使用器械很多,花费更高,在医院限制耗占比的情况下,很不利于CTO-PCI的发展,会对病人带来不良的负面的影响。中国合并CTO的病人很多,病情重。一方面客观病情限制了病人进行外科治疗的可能性,一方面病人的意愿又很低。假如在目前降低耗占比的这种形势下,社会负担问题会很严重,还是要切实拿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否则的话,对CTO-PCI的发展很不利,当然给病人带来的伤害就会更大。这就是我个人的意见。
严道医声网:
本次论坛上,您还将就CTO的介入治疗进行手术演示,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的体会?
李成祥教授:
近几年CTO在很多大会上都有手术演示,也有小范围的推广和经验分享,还有网上的分享和讨论,形式非常多样化,这对CTO的手术手术成功率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我个人体会呢,还是要使CTO-PCI专业化,就是我刚才说的要给“三有”人才来做CTO。 其次,就是现在的各种会议,大型会议或小型会议层次化比较严重,如何让不同的会议、不同的项目有组织、系统化的培训?就是要把那些有经验的中心和大咖聚集在一起,做一个PCI专业的经验交流,达成有效的共识。把每个问题都讲清讲透,不能大而化之,培训效果就更好一点。
我倒是建议,将过去“学徒制”的方法在CTO-PCI里面应用。当然是类似传统却区别于传统。新的“学徒制”是有好处,比如你有一定的技术,你来组织一定区域范围的培训。这种带头式的培训效果可能更加显著,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对病人的选择和手术的优化可能都有好处。这种训练其实一方面就是有利于经验的分享,另一方面,对带头人也有帮助,这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你教别人才会知道你干这个事情还有哪些现实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说对于学徒或师傅双方面都是一个共同的促进作用,教和学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严道医声网:
对于CTO-PCI治疗的发展,器械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请您谈就CTO治疗器械的最新发展做一个介绍?
李成祥教授:
对于CTO-PCI治疗方法的发展,器械和技术应该同步进步,我个人觉得两者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技术的进步会促进器械的更新换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辨证统一体。我们往往都是拿来引进,很少有自己的创新和发明。我有一个体会,觉得我们术者应该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治疗情况和要求,提出实用的器械发明建议,我希望我们这个产业也能够跟上去。医疗器械的更新肯定是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的技术不输于欧美和日本,但在器械的技术创新方面,确实是有缺陷的。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产业的推进,器械的发明和更新都会有很大的改观。国外有句谚语叫“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但是我认为应该是“fake it to you make it,eventually creat it”。当然,这个是一个方向,急不得,也不必强求。只有立足现状,把现有的条件下技术做好,器械技术必然会有新的突破,一切都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