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之声|起搏心声代第一季冠军傅发源、陈样新医生在德国的CRT研修行

        “起搏心声代”是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与雅培公司合作,作为“心律失常诊疗技术规范暨新技术培训项目-心律之声”的项目。作为心律之声——起搏心声代第一季的冠军,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傅发源医生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陈样新医生前往德国开始在Elisabeth医院进行CRT的研修。

        傅发源医生表示:在德国Elisabeth医院为期一周的起搏器/ICD/CRT手术观摩感触良多,这趟行程除了手术观摩以外,还参与了查房、起搏器术后随访与患者管理。Elisabeth医院是德国Essen市一家历史悠久的医院,在器械植入方面属于当地领先地位。起搏器年植入量在800台左右,其中CRT/ICD占比高达约50%。对于CRT/ICD适应症患者能够得以恰当良好的诊治,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虽然医院大楼外观看来已有些年份,但内饰清楚整洁,院内医护人员不多但秩序井然。

1.jpg

        1、德国的严谨不仅表现在强大的工业制造上,对于CRT植入适应症的把握同样极其严苛,严格按照指南适应症去选择合适患者,因为合适的患者选择才能有更好的CRT反应率。在研修期间,德国医师很好的展现了对于Block HF研究的恰当把握,一位患者因为III°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推荐植入CRT。同样在《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的建议中:对于射血分数下降(HFrEF)的患者(LVEF<40%),无论NYHA心功能分级如何,如存在心室起搏适应症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推荐植入CRT而不是右心室起搏,以降低心力衰竭发病率,包括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在2016年ESC指南中已提升到IA类适应症,这应该引起中国临床的重视。

        2、在德国,左室四极电极已成为CRT治疗的标准疗法,此外更进一步提升CRT反应率的左室多位点起搏MPP也在临床广为运用,使得患者能够得以更好的器械治疗。在国内左室四极电极、MPP疗法也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唯一的差别是MPP在国外已经拿到了MRI兼容扫描的认证,而国内还需要等待CFDA的批复。

        3、导管室各种耗材安放有序、干净整洁,细节中体现人性化的一面。手术分工非常清晰:手术由一位主刀医师、助手医师和助理护士相互协作。手术护士有两个,一个负责手术协助,一个台下负责观察病人术中情况,并负责一般起搏器术中参数测试。对于CRT/ICD植入,会由厂家工程师使用程控仪PSA系统进行测试。

2.jpg

3.jpg

        4、德国Elisabeth医院的主任医生Dr.Schmitz在静脉通入选择方面使用头静脉分离放置电极导线,即使是在CRT/ICD植入也同样使用头静脉分离,源于德国人体型较为庞大,头静脉表浅、体表定位容易且头静脉较粗。这同国内主要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腋静脉穿刺的方法较为不同。

        5、在左室电极的植入操作里:运用 Amplatz导管加泥鳅导丝寻找冠状窦并通过Amplatz导管直接造影提示合适的靶静脉。在靶静脉选择中,尽量选择侧和侧后静脉,尽量远离心尖部。术者拥有着丰富的植入器械供选择,EP电极、鞘中鞘等。

        6、每个工作日的下午都有起搏器随访的时间,患者都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提取预约随访,每天下午大概随访人数在15人左右。普通的随访工作由临床医师担当,在进行详细的起搏器随访后,将会有医师人员进行随访数据的即时录入进电脑以及出具程控报告供患者。数据的录入与管理有着专门的数据管理系统,这可以看出德国医师对于随访的重视和临床数据收集整理的细致程度,在这些随访数据的支持下,医师可以对疗法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德国医疗与社会保障健全,医疗费用几乎国家全部承担,患者对医生信任度高,配合治疗的意愿高。

4.jpg

阅读数: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