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 2017|探索现代腔内影像学的现实意义:重塑思维方式

2.jpg

严道医声网讯:

        2017年12月14日,北京腔内影像俱乐部(BIC)学术活动在京举办。本次活动继续由领域专家围绕IVUS、OCT、FFR的最新进展进行分享,并由青年医生汇报了病例,现场专家围绕以上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3.jpg

主持专家认真听取青年医生汇报病例

4.jpg

会议现场

BIC的“小目标”:辐射京津冀

        自2017年1月份俱乐部成立以来,已经是第五次举办交流与讨论的学术活动了。

        各位参与的专家、学员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正如刘健教授在开场中提及:“每一次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都见证着我们在促进腔内影像学发展方面小小的进步,对于我们每一位成员来说,也都是一份特殊的喜悦。”本次活动不仅有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学院阜外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以及北京地区其他医院的近30位专家和学员,还有来自天津、河北的专家一同参与。

5.jpg

刘健教授开场发言


郭丽君:FFR的临床应用时代

6.jpg

郭丽君教授精彩授课中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在冠脉功能学评价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郭丽君教授就《冠脉介入治疗功能学评价进展》进行精彩授课,同时郭教授还担任点评和讨论嘉宾,对后面汇报的病例进行了独到的剖析。郭教授指出:手术对由有创转为无创的需求使QCA-FFR和CT-FFR的临床应用前景备受瞩目,且在微循环功能学评价方面,FFR将对全面理解心肌缺血病理生理学和精准治疗提供有力帮助。

在病例中探索 在临床中积累——来自三位BIC创始人的经验

7.jpg

钱杰、刘健、郭军教授精彩授课

        钱杰教授选取了典型的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病例一例,就OCT分叉病变BVS植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采用OCT指导支架植入时,可清晰地看到病变部位,以便于精确选择支架尺寸,在判断BVS贴壁情况时具有明显优势。

        刘健教授主要围绕“OCT能否成为指导PCI治疗的常规手段”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介绍与讨论。刘教授通过对CLI-OPCI研究、OPUS-CLASS研究、ILUMIEN I研究、ILUMIEN II研究、ILUMIEN III研究和DOCTORS研究的实验设计及临床研究结果的讲解,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OCT已经成为指导PCI治疗的常规检查手段。

        郭军教授围绕3D OCT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3D OCT可十分直观地显示导丝与支架的位置关系,对术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能为分叉病变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青年一代医生分享病例在讨论中学习与进步

8.jpg

刘兵、曹成富、高磊、汪奇医生分享病例

        北京医院刘兵医生就FFR在老年女性前降支弥漫串联病变及PDA开口病变中优化PCI的指导作用选取了患有三支病变、管腔轻中度狭窄的病例一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曹成富医生就IVUS联合FFR指导LAD开口病变介入治疗及随访选取了患有冠心病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一例。解放军总医院高磊医生选取了OCT指导冠脉支架再狭窄不同机制介入治疗一例,汪奇医生选取了27岁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伴有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例。据介绍,该类患者非常罕见,20岁前易猝死,汪教授通过在OCT指导下植入支架,解决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并在后期治疗中进行基因检测,确诊该患者为LDLR基因突变的纯合子。他指出,FH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促进作用,对人体危害极大,但尚未有彻底的治疗方案,新的治疗方案仍在不断更新中。

10.png

现场专家热烈讨论中

在感恩中前行 愿我们的梦想能够被点亮

        BIC致力于为对腔内影像感兴趣、有志提升的临床医生们提供了一个解读试验、讨论病例、交流经验的平台。讨论技术、讨论病例,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地改变、改进大家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思维方式。

        刘健教授在最后总结时表示:本次活动是BIC 2017的最后一次学术活动。展望2018年,我们会在学术讨论和交流的形式上继续探索和进步。BIC立足病例,愿我们这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沉下心来,为我们心底小小的梦想变成大大的现实而不懈地付出。

11.jpg

专家与学员合影留念,为2017画上圆满句点

阅读数: 497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