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汪南平: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论突破是血管转化医学的关键

编者按: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医学分会主办的“2017动脉粥样硬化转化医学高峰论坛暨上海交大心脏论坛”于2017年12月2-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科教大厦举行。会议期间,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院研究院副院长汪南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血流剪切力与血管稳态的精彩讲座,会后,针对几个转化医学以及血管稳态的问题严道医声网对汪教授进行了采访。


严道医声网:

        本次动脉粥样硬化转化医学论坛同时开设了基础版块和临床版块,为广大医师和科学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对于会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会议内容设置,您有何建议?

汪南平教授:

        我认为此次动脉粥样硬化转化医学高峰论坛能够同时设有基础版块及临床版块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为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提供一个互相了解彼此研究内容的机会。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将来或许可以在同一个版块里面同时包括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参与到临床问题当中来,可以进行提前命题。比如我们今天所讲到的“分叉病变”,由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做报告,了解基础科研工作者是如何理解临床问题的,从而对临床问题能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而关于临床问题的报告和讨论不能仅涉及临床,要与基础相结合,这将会是转化医学更进一步的形式。而现在我们所采取的模式是做基础的汇聚到一起讲基础,做临床的汇聚到一起讲临床,将来我们可以试着由做临床的来讲基础,做基础的来讲临床,这或许才能真正将二者融合起来。


严道医声网:

        实现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的转化是现阶段医学科学模式转换的关键,您认为我国转化医学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在哪里?

汪南平教授: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基础向临床的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者申请专利的时候如果缺少临床作为导向,往往很容易就忽略了这项专利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对其将来向临床转化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强化临床与基础之间的换位思考。而临床方面,就我自身而言,我最初也是从事临床工作,后来转做基础,我能明显感觉到临床医生太忙了,缺少足够的时间来接触基础科研工作。我认为如果临床医生能够抽出时间来参与基础科研工作,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转思维的机会,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转化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的确有一些科研成果未能及时转化,而另一方面,又非常缺乏真正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急于转化的过程中又缺少意义重大的理论突破,导致转化医学发展受限,不利于其长期发展,因此,我们要明白的是转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些重大关键科学问题上有理论突破和原创性科研成果,转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严道医声网:

        我们知道您今天主要介绍的是血流剪切力与血管稳态调节,能否请您简述血流剪切力对血管稳态的调控机制,以及该项研究的临床意义?

汪南平教授:

      最初我们是通过血流动力学来理解血管稳态的,当我们运动的时候,血管内血流增加,血管就会相应扩张,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血管生物学科,并引领了血管生物学的发展。临床上我们常通过所谓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来评价血管功能,通常情况下,吸烟、肥胖或是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该功能是明显减低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研究的血管稳态的问题,血管究竟是如何维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呢?其中的机制到底如何?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理论突破,例如大家所熟知的一氧化氮的作用,一氧化氮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并使血管平滑肌舒张的物质,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血管剪切力如何调节血管稳态的问题。这类知识不仅具有临床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严道医声网:

        血管稳态与重构的机制研究涉及到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生物活性物质、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等多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您认为将来的血管稳态研究的热点会是什么?

汪南平教授:

      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非常合适的答案,我们无法预测血管稳态研究的热点。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临床的角度得到更多很有意义的临床问题,我们总是会对热点抱有很大的兴趣,但在血管稳态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基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刚刚我们所提到的内皮细胞来源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就成为了该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类似这种重大基础性问题如得到解决将会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我认为未来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血管与其他脏器组织之间的作用,例如脂肪、骨骼与血管调控之间的联系等,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足。

阅读数: 1129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