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CC时间』马剑英:手术回顾+术后采访

术后采访

Q: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个病例。

马剑英教授:首先要感谢葛院士对我的栽培与精心指点,才使我有机会在CTOCC会议上有为大家进行手术演示的机会。该患者既往有冠脉支架植入史,本次发现从支架起始段至远端都存在严重闭塞,曾尝试针对这处CTO病变行PCI治疗,但是没有成功。因为血管内有支架影,很容易就能看出病变的走行,但难点就在于若患者存在支架贴壁不良或膨胀不全的问题,要确保导丝从支架中间穿过去就有一定难度。并且这次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存在三个连续的弯曲,导丝在通过三个弯曲之后就很难再将力量传导至导丝远端。我们研究了该患者上一次针对该处病变行PCI的记录,发现手术采取了正向的策略,但每次经过血管弯曲处后导丝就走行至了真腔外面,所以我们考虑采取同时联合正向、逆向的策略。但是要采取逆向策略存在一个问题,即该患者回旋支的侧支循环有一个弯曲角度较大的拐点,侧支穿孔的风险较高,而间隔支的侧支循环显影不清,总体来说逆向的条件不佳。但我们经过仔细的思考认为,尽管逆向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联合正向、逆向是目前唯一看似可行的方法,值得一试。


Q: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马剑英教授:在实际手术操作过程中,实际情况总体与我们的预想差别不大,甚至难度还要大于我们预计的难度。最初我们从正向开始尝试,但在通过第一个接近120°的弯曲处时,导丝弯度过大则感觉力量明显不足,难以通过,我们考虑到这样正向通过的可能性较小,于是开始尝试逆向通过。逆向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其中有一段血管较直,导丝很快就从中通过。但是在经过病变血管的三个弯曲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逐级换用了硬度更大的导丝,直到导丝硬度为20g,并且连续通过了两个弯曲。但在第三个弯曲处我们反复尝试也无法通过,因而再次尝试正向通过。但是正向导丝在经过第一个弯曲处后就穿通到了支架外面,于是我们使用球囊扩张出一个腔隙,然后让逆向导丝穿过这个腔隙,在Guidezilla的帮助下确保导丝的入口位于真腔。之后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顺利打通了血管,植入了三枚支架。从手术的即刻结果来看,还是较为成功的。


Q:在面对复杂临床情况时,您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马剑英教授:第一点是葛院士之前提过的,治疗CTO病变不要轻易的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第二点是要懂得及时改变策略,不要一味固执地采用某一种方法,要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更加安全、快速的办法。第三点在于要选择合适的导丝。导丝有很多种种类,性能各不相同,要根据病变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类型的导丝,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最后一点就是要让患者和助手充分配合术者,要向患者充分解释病情,否则很容易就出现患者不耐受的情况,并且助手要能认真观察,及时提醒术者是否有做的不合适的地方,因为术者往往专注于如何成功治疗病变,而助手则需要考虑到其他多个方面,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等等,有时候助手对术者的一些提示对确保手术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也要感谢我的助手对我的良好配合和帮助。


Q:您是CTOCC的主要成员,见证了会议一路成长,能否了解一下您对此的体会?

马剑英教授:CTOCC的优势有很多,其一就在于能让大家集体学习、自由讨论,将许多宝贵的病例汇集在一起,供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某个病例交换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带给大家的收获比单纯的座谈会要大得多。中山医院每年都有许多的CTO病例,我们CTO的治疗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葛院士每次都参会并且积极参与,提出很多非常新颖的想法,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许多与会的年轻专家都深刻体会到了同一问题,不同解决方法激烈碰撞带来的收获与进步。针对某个问题,各方专家各执一词、激烈讨论,这种“华山论剑”的感觉,对于大家来说,都会有所收获,也会获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学习和成长。

阅读数: 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