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CC2017 张运:斑块地图——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新方法

1.jpg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运

  冠状动脉病变斑块地图评价方法的内涵为:从形态学(Morphology)、解剖学(Anatomy)、生理学(Physiology)对病变进行综合评估,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

  关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否影响长期死亡率,目前仍有争议。心肌缺血是评价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传统方法通过病变狭窄程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造影显示病变狭窄程度在一定范围(20%~90%)时,狭窄程度并不能预示是否有心肌缺血的可能。因此,冠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功能学判断中具有局限性。

  血流储备分数(FFR)不受心肌收缩力、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等影响,也不受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是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行功能评估的有效工具。但使用FFR进行冠状动脉病变功能学评价时有两个重要前提:(1)远端微循环正常;(2)打血管扩张药,去掉小动脉阻流。目前临床中推荐使用FFR<0.8作为预测心肌缺血的参考指标。

  在FFR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提示的心外膜血管和微循环整个冠脉系统的功能信息,以及IMR所反应冠脉微循环功能状态,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冠脉循环信息,将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明晰罪犯血管及罪犯病变并优化介入策略,评估微循环功能状态并指导药物治疗,并且对PCI患者的预后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

  IVUS能提供管腔、管壁横截面图像,分辨出斑块的大小、组成成分及分布情况,在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上具有冠脉造影无法比拟的优势,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新的“金标准”;OCT可检测斑块的裂隙、脂质和纤维帽结构。晚近研究发现OCT所估测的斑块中巨噬细胞的数量与病理学的测值高度相关,展示了OCT评价斑块功能的美好前景。


阅读数: 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