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绍平:融合碰撞、凝练总结——共探复杂介入整体医学实践模式
聂绍平:融合碰撞、凝练总结——共探复杂介入整体医学实践模式

     2017年9月22~24日,第三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心血管急重症医学大会(AICC)”在京秋的雁栖湖畔如期召开,严道医声网记者有幸就会议举办初衷、特色亮点等话题对大会执行主席聂绍平教授进行专访。
 
严道医声网:
       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整合医学模式共同探讨心血管病的复杂临床问题是CMIT区别于领域内其他学术会议的重要标签和特色。作为大会执行主席,首先请您就组织举办该会议的背景和初衷进行简单介绍。
聂绍平教授: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心血管疾病研究和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也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需求,例如我个人在安贞医院负责危重症急救,遇到很多抗栓治疗合并出血的患者,应如何评估和权衡这部分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如何调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合并脑出血,如何把握神经系统有创或手术时机?何时可恢复抗血小板治疗……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需要牵涉到消化科、神经科等其他学科。患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我们实际临床工作中类似的这种需要多学科医生共同合作解决的临床需求非常多,我们在和其他学科合作的过程中也尝到了一些“甜头”,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想说要筹办CMIT这样一个会议,但在跟其他学科专家反复讨论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这种需求,所以2015年,我们正式携手多学科专家一起打造了CMIT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平台。总结起来可以说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单一学科已难以有效应对多种复杂临床问题,临床思维迫切需要向整合医学理念转化,在这样的背景和需求驱使下,CMIT大会应时应需而生。

严道医声网:
       此次已经是CMIT第三次召开,前两届会议为与会者呈现了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请您就前两届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进行简单回顾。今年会议在规模、学术版块安排、会议形式等方面又将有哪些创新和突破呢?
聂绍平教授:
  2015年首届会议中,我们聚焦于冠心病学科交叉、冠脉介入、专题培训及整体护理 4 大方向,共设立近 60 个专场,吸引了近2000名代表参会;2016年会议再次邀请了28 个学科领域的 600 余位专家,强力推出 13 个同步会场、100 余场专题会议、近 400 个精彩讲座,征集凝练 68 例精彩病案,参会医生达3200余名。
  我们每一年的会议内容都是基于临床热点和难点来设计,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些大的专家拿到我们安排的讲课任务后感觉很棘手,不知道怎么讲,上台前还在修改幻灯,这说明很多临床中需要解决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专家也需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碰撞才能解决。比如说上面提到的PCI术后抗栓问题,全世界的指南都在轻描淡写,但这个问题在临床中却很突出,所以2015年,韩雅玲院士、张澍田教授我们一起牵头,联合全国11个学科的37位专家,共同撰写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该共识在我们去年的会议期间已经正式发布,目前正在全国推广,共识对真正改善ACS抗栓治疗合并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意义重大,反响非常好,这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即MDT模式的学术产出,有效、科学地落实了多学科协作的理念。
  今年的会议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又有一些突破和创新:
  (1)多学科团队更强大:每年原则上我们邀请的都是国内最强专科的专家,包括消化科、呼吸科、神经科等,今年专家阵容上更是各学科顶级专家的强强联合;
  (2)大量复杂介入病例探讨:基于提前征集的复杂介入病例,组织专家对冠脉介入疑难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3)引入学院式教学形式:我们摒弃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学院式教学,设立七大冠脉学院,每个学院由首席导师全程引导大家基于问题导向,围绕复杂介入话题进行讨论总结;
  (4)设置基础临床共聚焦的论坛:把基础研究的王牌专家和临床专家请到一起,就相同的话题进行探讨,看基础研究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以及临床专家在这一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大家进行交流碰撞,这也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相信这种交流沟通未来会成为一种趋势;
  (5)开设创新转化专场:设置器械研发启航、征程、转化不同等级课程,从初级入门到中级引导到更高级的项目路演给予临床医生器械研发发面的培训,鼓励我们临床医生积极加入到器械研发的链条中,并发挥上游导向作用。

严道医声网: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相关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数据显示,在过去近10年间,我国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结合您个人和团队开展急性心梗救治的经验和体会来看,您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有哪些?我们亟需从哪些方面优化急性心梗的救治模式、救治体系等?
聂绍平教授:
  近年来我们国家冠脉介入例数发展的很快,目前年介入量已达到全球第二,其中急性心肌梗死PCI比例也越来越高,达到30%左右,但总体还存在很多问题。STEMI患者死亡率不但没有降低,还在上升,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冠脉PCI的总体质量不够,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患者到达医院时间太慢,国内STEMI患者到达医院的时间平均在5~8个小时,而欧美绝大多数能在1个小时能到达医疗机构,患者就诊的延迟,以及我们救治系统的延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介入治疗的获益;另外一方面,我国急诊介入治疗做的还不够,在欧洲即使是中等发达国家,急诊介入治疗的比例也高达到80%~90%以上,国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提高我国STEMI患者整体救治水平,早日迎来死亡率的拐点,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从救治系统、流程等方面去优化整个救治体系。

严道医声网:
       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是国内最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综合救治中心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肺血管疾病、大血管疾病等危急重症的救治水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中心学科带头人,能否请您就贵中心的急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
聂绍平教授:
  我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急诊建制最完整的心、肺、血管疾病医疗中心。安贞医院是一家以心肺血管专科为龙头专业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我认为安贞医院最大的亮点是医院成熟完善的多学科群。我们急诊危重症中心依托医院完善的多学科建设,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多学科交叉联合的急诊模式。还是以PCI术后出血患者处理为例,我们中心遇到这种情况,除了心内科医生进行抗栓治疗调整外,消化科专家会在急诊室或者监护室,立刻给患者进行检查和止血,有必要的话介入放射科医生会进行栓塞治疗、甚至外科医生会参与做外科手术。又比如非常凶险的合并主动脉夹层的高危产妇,到我们中心后,我们会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心脏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同时对患者实施主动脉夹层手术和剖腹产手术。这种多学科联合的急救在我们安贞医院已经是常态。包括死亡率非常高的急性肺栓塞,我们引进国际上兴起的肺栓塞救治快速反应团队模式,联合十几个专科的医生一起建立了安贞医院急性肺栓塞联合救治小组,即PERT小组,大家共同参与患者救治策略的制定及实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阅读数: 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