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专访:远程监测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须遵医嘱定期随访。医生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参数设置合适,有些情况下还需要通过读取起搏器记录的数据进行药物调整。但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年龄较高的患者而言,每半年来一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2017年7月29日,山西晋中市和顺县南关村92岁的师老爷爷得到了一个“法宝”——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内科主任张萍教授的委托下,薛亚军医生为他安装了My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从此,师老爷爷不用跑大城市,在家就能完成随访,这你能相信吗?
  为了详细了解师老爷爷得到的这件“法宝”,严道医声网对张萍教授进行了专访,请她详细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法宝”的法力。
 
严道医声网:
       7月29日,您委托薛亚军医生不远千里来到山西,为一位92岁的起搏器植入患者安装了新型My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位患者的病情以及此行的意义?
张萍教授:
  这位老人家是去年在清华长庚医院植入的起搏器。当时他91岁,过去曾经有反复晕厥发作这样一个病史。到2016年时,老人已经不能自主生活了,站立行走都会有晕厥发作。后来,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因同样的病情在我们医院植入了起搏器。这位患者治疗之后,感觉效果非常好,就将我们医院介绍给了老人。老人住在山西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当时我就让他做了一个心电图发过来。心电图显示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个低位的逸搏,考虑到病人反反复复的晕厥发作,我们确定是一个起搏器植入的Ⅰ类适应证。于是,我们就把这位患者接到了北京,为他植入了美敦力ADDRL1双腔起搏器。为什么给他选这款起搏器呢?也是考虑他已经91岁,所以我们希望这个起搏器寿命要长一点,可以减少患者更换的次数。
  因为术后一个月要进行随访,这位患者起搏器植入后在北京住了一个月。随访时,他的各种测试参数都非常好,我们也给他进行了一些调整,之后老人就回去了。回去以后,他的家人跟我们说,老人的生活质量一下子就提高了。原来他都不能出屋子,现在不但能够出屋子满地溜达,还经常去村口去看看大家,挨家挨户串门。所以,他家里的人都非常高兴,非常感谢我们给他植入起搏器。
 
张萍专访:远程监测为患者和医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薛亚军医生为师老爷爷安装并测试新型My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
 
  他的起搏器植入到现在已经是一年了。我们都知道,起搏器的常规随访,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要做。但由于老人住的太远不方便,所以他三个月和六个月的随访都没有来,我们仅仅是电话询问了一下他的一般情况。但他植入的这款起搏器有远程监测这个功能,只要加装My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就可以实现远程随访。我们和美敦力公司协商之后,觉得他是非常需要远程监测系统的。所以,7月29日,就派我们科的薛亚军医生,把My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给他送过去了。送过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人的起搏器能够在我们的监测下,更好地为老人的生命来保驾护航。
 
严道医声网:
       在中国,起搏器植入术后,仅仅有少部分患者使用了远程随访系统,绝大部分患者都要定期到医院常规随访。我们了解到,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非常重视常规随访体系的建设,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干预,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张萍教授:
  起搏器植入开展以来,中国的各大医院应该说都做得不错。当然,有的医院做得会更加规范。近年来,随着一些起搏器管理指南的问世,起搏器的长期随访就更加常规化、系统化。基本上,现在大家对起搏器的随访周期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术后的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以后每间隔一年一次。到临近起搏器耗竭时,再缩短周期,变为每三个月一次。起搏器显示ERI后,还要进行更加密切的随访。
  清华长庚医院开展起搏器植入两年半以来,我们始终把随访作为起搏器患者管理最常规的一个流程。
  首先,我们开设了专门的起搏器随访门诊。目前,在我们医院登记注册随访的患者已经了达到170例。其中有有几十例是在其他医院植入的患者,因为住在天通苑地区,知道我们医院有这样的随访门诊后过来的。不论患者是哪里植入的起搏器,只要他首次来诊进行随访,我们都首先给他建立一个完整的起搏器随访档案,并为他提供起搏器随访手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对病人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病史采集。不论他装的是什么类型的起搏器,我们都会进行非常细致的程控随访。患者以后不论是在我们医院进行随访,还是带着这些资料到其他医院进行随访,这个资料都是比较齐全的。
  其次,我们建立了患者起搏器微信俱乐部,有一个WeChat这样的俱乐部,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有些问题,可以在这里随问随答。
  第三,我们定期给起搏器植入患者发放一些和起搏器相关的小知识,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指导和建议。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些工作,环天通苑地区的很多起搏器患者,从中还是很获益的。他们表示,有这么规范的一个团队来进行随访和管理,就觉得起搏器装的很值,并且也很放心。
  在起搏器的管理中,我们还要不断向兄弟医院学习,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管理体系,进行连续的数据注册。这样,相信未来我们能够为起搏器的应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严道医声网:
        美国心律学年会(HRS)此前公布的《心血管植入电子设备的远程监测和管理专家共识》中指出:远程监测应作为所有植入器械患者的标准随访管理策略,并作为Ⅰ级A类适应证。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远程随访的优势?
张萍教授:
  起搏器远程监测随访,是起搏器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后,充分考虑患者和医生需求,应运而生的一项技术。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都知道,起搏器植入不是装上后就让它自生自灭的用了,而是要有医生良好的随访和管理。而随访和管理,从次数上看,是比较频繁的。有些患者可能就要定期为了随访专门来到北京,或者是要从乡下进到城里。特别是一些路途遥远或偏远的地方,患者来一趟非常难,而且花费也比较多。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远程监测,就会减少患者直接到医院来面对面随访的次数。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随访主要有这样几个目的:一是检测机器是否能够正常使用;二是起搏器有没有出现故障;三是通过起搏器监测有没有不适当的心律率失常发生;四是要监测起搏器电极是否发生断裂,起搏器寿命是否要到期了。
  这些功能在远程起搏器随访中,绝大多数都可以实现。比如,频繁房颤的发生,或者频繁室早的发生,一经报告,医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来指导患者加药,患者也就不需要千里迢迢跑到医院来。
  同时,远程随访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起搏器有没有故障。现在,我们给患者植入的这些起搏器都能够定时或者说随时测试起搏器的故障。过去,我们的那种随访,虽然也叫连续随访,但不是每一天每一刻都在随访,而远程监测系统,却可以把每天的数据都收集上来,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一旦发生问题就可以直接转给他的植入医生。这样,就真正做到了对患者起搏器事件或故障的连续监测。
  此外,一些起搏器还对一些疾病有报警的功能。如对心衰进行监测。比如美敦力的起搏器,能够监测经胸阻抗,提早发现患者是否有明显的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远程监测能让他随时将信息传递给医生,从而及时治疗,避免心衰以及一些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出现。这些信息仅靠我们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的随访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远程监测,既是应患者的需求,也是应医生的需求,应该说它的问世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它是一个非常方便有益的临床监测方法。所以,我想指南中将它列入Ⅰ级A类适应证应该是不为过的。

严道医声网:
       当今,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为诸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此潮流之下,您认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远程随访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张萍教授:
  我们对它的前景是期待和看好的,因为它的用途和作用是明显的。但是从前期的应用中,我们也发现它目前推广也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它的数据中心需要有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分析,并且能分类分时地发给临床医生。这就要求厂家和其它社会组织,应该组织建立起比较好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类,向医生推送。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提示系统。比如像我,一天都在手术或者开会,可能就不能及时登录信息端。这样,患者发生紧急情况时就有可能被耽误。我想,如果把这些中间环节做好了,它就是一个对患者有用的东西,也是医生不反感甚至喜欢的一个工具,未来在中国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高端心脏病治疗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虽然交通越来越发达,但毕竟还有很多人不能便利地获得高端的随访服务。
  另外,随访也是分层次的,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医院的随访水平都是一样的。我想将来在这个平台上还可以建立网络会诊机制,如果发现了起搏器故障,就可以把它推送给某一个中心,或某一个核心的专家团队,会诊之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我想,未来要把这些功能加进去,它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阅读数: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