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稳:关注房颤筛查及早期防治

  drvoice

 者按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房颤日”,全国各地各大医院均开展了房颤义诊宣讲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并提高房颤卒中预防意识,减轻房颤引发卒中的危害。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率领团队开展房颤义诊之际,应严道医声网邀请,就房颤的早期筛查防治及抗凝治疗进行了阐述。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占全部卒中原因的三分之一。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心房颤动所引起。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约有心房颤动患者800万,并且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特点,导致其诊断率极低。

 

注重房颤早期筛查将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区别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房颤患者早期多为阵发性房颤,其症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常规的体检或心电图检查很难一次抓取到,心房颤动通常在卒中时/后才被发现。而房颤的危害并不取决于其症状是否存在,相关研究表明,相比年龄和性别相当的无房颤的个体而言,无症状的房颤个体卒中和过早死亡的风险是前者的2倍。

  2017HRS上公布的前瞻性、单组、开标、多中心研究Reveal-AF研究中,通过在高危人群(CHADS2评分≥3分,或2分且至少有一项下列合并症:冠心病,肾功能损害,睡眠呼吸暂停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应用植入式心电监护仪来确定未诊断过的房颤的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监测时间为30天时,AF检出率为6.2%;监测时间延长至18个月时,AF检出率增长至29.3%;监测时间为30个月时,AF检出率高达40%。该研究结果提示静默性房颤在高危患者中常见。

  导致脑卒中的无症状性心房颤动屡见不鲜,因此,通过有效的监测手段对房颤患者、尤其是对具有CHA2DS2-VASc积分>2分、 65岁以上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非常重要,将有效降低房颤引起的脑卒中风险。近期发表在《循环》杂志的白皮书·AF-SCREEN研究报告称,在65岁及以上人群筛查无症状性心房颤动并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每年可以在全球避免成千上万的卒中事件。

   当前各种筛查手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心房颤动检出的便捷性,筛查方式包括去门诊测量脉搏、利用血压监护仪以及新型的手持式心电图设备,通过初步的筛查,对高危患者通过Holter植入、动态心电图、长程心电监测植入等方式进行复核。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房颤日”,在此,也希望临床医生、大众、社会各层都认识到心房颤动筛查工作的巨大获益,强化房颤筛查的观念意识,共同推动我国心房颤动筛查工作的开展,创造社会价值。

树立预防房颤的新观念

  过去我们认为房颤是不能预防的,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大家认为房颤也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控制好相关的危险因素。比如控制好血压、体重等;冠心病患者要规律服药,控制好血脂水平;心衰患者积极控制心衰;包括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即夜间睡眠打呼噜的人,也要提高警惕。控制好房颤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减少房颤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房颤,发生心衰和中风的风险也更低。

  其次,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度的运动等。吸烟人群患房颤的风险明显高于从不吸烟的人,同时,房颤患者中,吸烟人群死亡率比不抽烟人群高出70%;饮酒也可以增加房颤的风险,饮酒是一些房颤患者发病的明确诱因,并且饮酒剂量与房颤患病率明显相关;另外,适度的运动对于身体有好处,过度的运动反而增加了房颤发生风险。大数据时代,这些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都可以量化出来。

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房颤最主要危害是血栓形成和栓塞,在症状发展前发现无症状性房颤,并服用抗凝药物降低房颤栓塞发生率,可大大降低卒中风险,部分逆转相关死亡风险的增加,是房颤治疗非常重要的部分。

  目前临床上华法林应用比较广泛,华法林有个重要的问题是受饮食结构影响大,我们国内日常食物多样化,这对华法林药效有很大的干扰作用,国外饮食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所以国外患者服用华法林相对比较稳定。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问世为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带来新的选择,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主要有利伐沙班片和达比加群酯胶囊两种,区别于华法林影响体内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新型口服抗凝药往往只作用于一种凝血因子,针对性更强,且起效及代谢较快,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少。其中利伐沙班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发挥抗凝作用,随着ROCKET-AF研究结果“利伐沙班组脑卒中及大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的公布。使其成为又一个被指南推荐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由于新型口服抗凝药降低房颤脑卒中风险不逊于华法林,不增加出血风险,甚至有降低趋势,加之不需要频繁监测,因此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阅读数: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