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可降解支架Absorb是在坐过山车吗?
  PCR2017已落下帷幕,雅培的第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Absorb在此会议上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Absorb  China, Absorb Japan2-3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刚刚使人们对可降解支架重拾信心;由荷兰研究者牵头的AIDA研究(阿姆斯特丹 Absorb  all comers研究)深入分析指出: Absorb的支架内血栓难以预测,其结论再次将Absorb推向风口浪尖,Absorb将来何去何从,前景堪忧。
完全可降解支架Absorb是在坐过山车吗?
会议现场
 
Absorb的曲折命运:从期待,认可到被禁 
  Absorb是雅培生产的第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早在2016年就开始了系列研究。前期结果显示,Absorb可以在3年左右几乎完全被吸收,被认为是人类PCI历史上的第四次革命。Absorb的系列研究结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也是每次国际会议的焦点。
  2015年在TCT上公布的Absorb  III 研究,  纳入美国及澳大利亚的2008名心肌缺血患者,对比Absorb  BVS (n = 1,322; 1,385 lesions) 及最新一代的钴铬合金支架Xience (EES; n = 686; 713 lesions)。一年随访结果显示,在主要终点事件方面(如心源性死亡,靶血管MI,缺血所致血运重建),可降解支架不劣于EES 。正是基于此实验结果,在2016年3月进行的美国FDA投票中,大多数专家赞同BVS的使用,一致认为BVS的临床获益要超越可能的风险。同年7月,Absorb支架正式被美国FDA通过批准上市。适应证为:小于24mm,参考血管直径在2.5~3cm的冠脉病变。
  即便如此,大家对Absorb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忧虑从未停止过。多个研究及荟萃研究结果显示:Absorb较EES增加了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可能。 
  在ACC2017上公布的Absorb  III研究2年随访结果显示,Absorb靶病变失败风险及靶血管心肌梗死事件明显高于EES,尤其是可能或确定的支架内血栓是金属支架2倍!到目前为止,Absorb的临床应用被进一步收紧,欧盟限制Absorb仅应用于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及开放式注册研究;美国的FDA也贴上警示的标签:Absorb不能应用在小血管。
 
Absorb China和Absorb Japan试验:PSP+大血管 血栓无忧了吗?  
  Euro PCR大会上,高润霖院士公布了Absorb  China三年的临床结果,Absorb  BVS在置入患者体内三年内,延续了前两年的良好的临床结果,在靶病变失败率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这两项指标上与XIENCE V支架相似:Absorb  BVS的靶病变失败率为5.5%,XIENCE V为4.7%(p=0.68);Absorb  BVS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0.9%,XIENCE V组为0.0%(p=0.50)。在2-3年间,两款支架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高润霖院士将Absorb  China的完美结果归功于大小合适的血管和优化治疗操作。 Absorb Japan的研究结果也同样理想,2-3年间仅1例发生支架内血栓,总体时间发生率仅为1.6%。 
  严格遵守PSP原则即充分的预扩张,合适大小的血管(2.25mm) 以及完全后扩张(15atm),被认为是改善远期预后的关键。
 
AIDA研究的深度解析 :结果令人茫然
  继Absorb  III 2年随访结果引发关注后,荷兰AIDA研究出于对Absorb的安全因素的担忧,在2年随访时提前公布结果并于今年3月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结果显示:Absorb患者术后2年间明确支架内血栓高于对照组5倍。明确及可疑血栓在Absorb为3.5%;而在XienceV组仅 0.9%,术后出现的ACS患者中; 55%与支架血栓相关,明显高于Xience V,同时靶血管出现MI的比率也增高。 Absorb的支持者Greg Stone教授认为Absorb的风险与操作技术相关,选择合适的血管大小,严格遵守PSP流程,靶血管的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但AIDA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个假设:AIDA研究人群来源于非随机的真实世界,病变源杂,术者往往采用较激进的策略,如充分的预扩张及后扩张。
  在PCR 2017上,Wykrzykowska医生报告了AIDA研究的深入分析,指出无法发现任何预测支架内血栓的相关因素。例如以血管大小进行分层时:即使血管直径大于2.75mm, 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仍较高。同样,无论ACS及非ACS患者,血栓发生率亦升高。无论在试验初期还是试验后期,即使术者更有经验,血栓的发生率也均增加。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血管腔大小是血栓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中,血管直径小于2.25mm的220名患者,仅有3人出现支架内血栓,与对照组相比并未增加血栓的发生,临床结果也与大血管无差异(2.9 %, 3.3% P = 0.67)。即使在风险较低的病变(如低syntax 评分)中,Absorb 的血栓发生率为 1.1%, 远高于Xinence V的血栓发生率(0.3 %)。即便严格遵守PSP原则,血栓在两者的发生比率仍然没有明显区别。研究者认为,可降解支架的吸收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本质性的东西我们还未弄清。
 
失望不等于绝望
  尽管Absorb的表现饱受争议,目前认为其整体的临床效果不如二代的DES,但可降解支架的前途并非一片晦暗。改善其临床表现的关键是工艺的改善,目前的可降解支架厚度为154um,远高于Xinece V 等二代 DES,且通过性,可扩展性均不理想。
  据透露,Absorb明年有可能上市更薄,扩展性更好的新型支架。我们期待随着工艺的改善会得到更好的临床结果,同时也期待国产支架如Neovasc以及Xinsorb试验结果的公布。安贞医院作为国内可降解支架的试验中心之一,在试验中严格遵守PSP原则,所以,在目前短期的随访过程当中尚未发现支架内血栓病例。同时,高润霖院士在PCR会议当中所强调的术后充分的DAPT,甚至是超过两年的DAPT或许是改善可降解支架临床预后的一种选择。 
阅读数: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