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雪:重视并倡导ICD无痛疗法 提升猝死预防治疗体验
2017-05-16 10:07
HRS2017 美国·芝加哥
2017年5月14日
编者按:美国当地时间5月10日~13日,第38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HRS2017)在芝加哥隆重举行。这个世界心律学顶级学术盛会特别邀请了多位来自中国的专家,介绍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5月13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以“Minimize ICD Shock by ATP During Charging”为题发表了演讲。针对自己的报告及此次参加HRS2017的体会,董颖雪教授特别撰写了文章与大家分享。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HRS2017的朝圣之旅的确获益匪浅。在CIED治疗领域,新器械、新方法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传统治疗领域,依旧存在诸多争论与思考,其中ICD术后的优化管理依旧是诸多专家关注的话题。
1.有效降低不恰当的或不必要的除颤发生率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 (SCD)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ICD治疗却是一把“双刃剑”,让经历过ICD放电治疗的患者既爱又怕。ICD一方面可有效终止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室速或室颤,另一方面,对一些可以通过程序刺激即可终止的室速,甚至心率特别快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以及短阵可自行终止的VT等都可能进行不恰当的或不必要的除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了死亡率。因此,重视ICD无痛疗法势在必行。
2.ATP during charging功能挑战室颤区无痛化治疗,有限终止电风暴
此次HRS会上,我会同大家分享一个case,该患者在一天之内VF事件三次,但仅有最后一次是shock终止,前两次都是通过程序刺激终止。也就是说,这个患者发生了电风暴,但并没有出现ICD电击风暴,其原因,归功于ICD的优化功能,即ATP during charging功能。简单说下,就是当ICD诊断VF后,立即充电备用以求最快速度终止室颤,但在充电过程中,系统会同时进行ATP起搏治疗,一旦ATP终止VF时间,则不放电。无论间隔多长时间,如果再次有VF事件,系统则自动采用ATP治疗,若一阵ATP不能终止VF则再次发放ATP,并在第二次ATP同时充电,不影响整体的治疗时间,在“无痛”与“快速”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3.“酒香也怕巷子深”临床医生需要学习无痛化治疗功能并个体化应用
其实ICD的无痛化治疗功能至今已经进展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但很多情况下不同的患者还需要个体化程控。全面的智能电击技术包括优化的ATP无痛治疗(ATP、ATP during\before charging功能)、过感知和噪音鉴别 (T波识别、可程控的RV感知环路、导线完整性报警、导线噪声识别)、室上速鉴别 (Wavelet鉴别 、PR逻辑鉴别、VF区SVT鉴别)、非持续性室速鉴别(Confirmation+鉴别技术),这些功能的灵活应用需要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有些医院存在的临床、程控随访、植入分开的管理模式,更需要这种基于病例的功能学习,以求大大缩短认知曲线时间。
4天的HRS朝圣之旅即将结束,身在米国,就借用特朗普的竞选名言总结一下:We are all ready for Making ICD pain-free Great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