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5月12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邹建刚教授在第38届美国心律学会科学年会(HRS2017)上就“核素心肌显像技术指导左室导线植入以提高CRT疗效的临床研究(GUIDE-CRT)”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发布。本次HRS年会全球共有14个临床研究入选做late breaking clinical trial(LBCT,最新突破性临床研究)大会报告,GUIDE-CRT研究是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后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邹建刚教授在2017年HRS年会上作LBCT学术报告
严道医声网特派记者获悉,在今年的HRS年会上,邹建刚教授还成功当选HRS的fellow,并受邀参加入会仪式。HRS是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电生理学术组织,能够入选HRS Fellow是一个心电生理专家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标志。
邹建刚教授成功当选HRS Fellow
邹建刚教授介绍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仍有30%左右的患者表现为CRT无反应,而CRT术中左室电极植入位置的选择是影响CRT疗效的重要因素。最新的ESC指南中建议左室电极的常规植入位置为左室的后侧壁,避开心尖部,最好选择最晚激动区域。
目前临床用于指导左室电极植入的手段主要包括心超、核素、MRI等,但由于超声检测中操作者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MRI难以普及,因此,其指导作用有限;近年来,核素心肌显像(SPECT MPI)的相位分析技术应用于心室同步性的评估备受关注,SPECT MPI不仅可以评价心室的失同步程度,还可以检测最晚激动部位和心肌的疤痕情况,从而指导左室导线植入到最晚激动部位且避开疤痕,以提高CRT的疗效;SPECT MPI技术操作简单、方便,不受操作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核素心肌显像技术在CRT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心电生理医生的认可。
自2012年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建刚教授和曹克将教授牵头组织了GUIDE-CRT临床研究(SPECT guided LV lead placement for incremental benefits to CRT efficacy)。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联合了国内多家心脏中心,包括包括北京阜外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旨在阐述核素指导下的左室电极植入对CRT应答的意义。研究共入组177例患者,其中男性占70%,平均年龄63±12岁,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核素指导组87例)和对照组(常规植入组90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核素指导组患者术后6个月左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改变值明显大于对照组(48ml vs. 29ml),实验组的CRT有反应率也优于对照组(76% vs. 63%)。
会议现场
邹建刚教授指出,这表明核素心肌显像技术指导下的左室电极植入有助于提高CRT的疗效。
据悉,邹建刚教授的课题组在2016年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资助的临床前沿技术重大专项研究----GUIDE-CRT II期研究,该研究已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GUIDE-CRT II期研究采用了核素与CRT术中静脉造影的三维计算机融合技术,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左室导线植入到最恰当的部位,以进一步提升CRT的疗效。我们期待GUIDE-CRT II期研究给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