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子平 董捷
2025年4月7日至13日,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CSHC)如期举行。此次大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及行业精英,围绕结构性心脏病的创新诊疗方法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在此次大会中,PFO(卵圆孔未闭)专场成为了会议的亮点之一,集中讨论了PFO介入治疗的最新技术,特别是可降解PFO封堵器和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

大会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作为本次大会的主持人致辞。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已进入介入治疗的新时代。各种介入新技术,新器械,新产品层出不穷。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敏锐洞察学科发展趋势,成立了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并建立了全球首个心血管多模态数字化手术室。通过多学科融合,不断创新及探索新手术方式,对未来医疗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可能,为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建立了有力支撑。潘湘斌教授表示,随着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手段的不断革新,PFO介入治疗技术也在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在可降解封堵器和超声引导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治疗将更加微创、绿色、有效。潘教授强调,本次大会为各位专家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展示成果的平台,并期待通过此次大会推动PFO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造福更多患者。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资深心血管专家蒋世良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他深入阐述了PFO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尤其是在我国,PFO介入治疗的数量和治疗质量已经位居全球前列。蒋教授指出,目前PFO治疗仍面临两大挑战:PFO手术指征不明确存在过度治疗;术前PFO诊断不清晰存在漏诊问题。他呼吁,必须加强对PFO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明确适应证,建立多学科联合评估机制,才能保证患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

在万众期待中,《中国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临床操作专家建议》发布仪式也在会场正式举行。随着现场与会者的热烈倒数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蒋世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朱鲜阳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张曹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海波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琦光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晓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元十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然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洪明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程应樟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袁杰教授等多位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按钮,正式宣告《中国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临床操作专家建议》成功发布。

《中国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临床操作专家建议》的问世,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指导。相信在其科学指引下,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践与严谨的科学研究相结合,我国可降解PFO封堵技术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结构性心脏病诊疗领域续写新篇章!
可降解PFO+超声引导技术
▼▼▼
在本次大会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便是可降解PFO封堵器的应用。可降解封堵器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工具,具有与传统金属封堵器不同的优势:它能够有效封堵PFO,同时避免了金属封堵器可能带来的长期异物感和并发症风险。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可降解PFO封堵器能够大大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在该技术的介绍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张刚成教授回顾了可降解PFO封堵器的发展历程,并展示了最新的临床数据。张教授指出,生物可吸收封堵器(如BioSTAR/BioTERK)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MemoSorb全降解PFO封堵器,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临床治疗中,其效果不亚于现有的金属封堵器。他还介绍了PFO治疗中的超声引导技术,并强调了超声引导下操作的优势,能够有效减少放射线的暴露,避免医源性损伤。

此外,王琦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也就PFO与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讲解。王教授介绍了PFO与血栓形成的机制,阐述了右向左分流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生物标志物在诊断中的应用,及不同治疗策略对血栓预防的效果比较。王教授还重点关注了特殊人群的管理,包括妊娠合并PFO、潜水员群体及先心病术后患者等,指出这些群体的治疗需要更加个性化的策略。
中国原创的介入方法学为可吸收封堵器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曙光,阜外医院原创的超声引导介入技术,采用超声完全替代放射线,不但消除了放射线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的医源性损伤,而且可以清晰探测到可吸收材料,无需金属部件,就能安全植入人体,解决了长期以来可吸收封堵器研发的“关键痛点”,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的发明让中国在可吸收器械研制领域取得了“弯道超车”的巨大优势。
PFO缝合和新技术介绍
▼▼▼
除了可降解PFO封堵器,会议中还介绍了另一项革命性的新技术——经导管PFO缝合技术。这项技术通过超声引导进行,不需要使用放射线,操作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该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它避免了传统封堵器的诸多并发症,包括长期抗凝治疗、心房颤动、心内组织磨蚀等问题。

胡海波教授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经导管双针PFO缝合技术的应用。他指出,这项技术通过独特的缝合系统,在超声引导下依次缝合继发隔和原发隔,有效闭合PFO。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传统手术的创伤,还能显著减少手术风险,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胡教授强调,这项技术的推广为PFO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高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张曹进教授对PFO介入治疗中的适应证和技术标准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介绍了中国专家共识,强调了PFO封堵术在规范化诊疗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在严格把控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并进行有效的术后管理,才能确保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程应樟教授也分享了右房造影在PFO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强调了在复杂型PFO封堵中,右心房造影为准确选择封堵器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结+展望
▼▼▼
在大会的最后,专家们总结了PFO介入治疗的当前成就与未来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可降解封堵器和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PFO治疗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蒋世良教授再次强调,PFO治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他表示,随着更多循证医学数据的积累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PF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在PFO介入治疗领域的创新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未来将有更多创新产品推出,推动全球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会议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治疗方案和经验,为PFO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本次会议的圆满落幕标志着PFO介入治疗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展现了中国在心血管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的突破和临床经验的积累,PFO治疗将更加安全、有效,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