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心知著
2025.04.16
第463期
TAVR后再次介入的结局预测因素
刘健、叶桢、聂文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健心荐语
越来越多接受经导管心脏瓣膜(THV)植入的患者预期寿命超过其生物瓣膜的寿命,需要再次介入(再次行经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R)或移除TAVR)。因此在首次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时,预测再次介入的发生率和结局至关重要。
文章介绍
这是一项观察性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再次介入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和远期预后。本文于2025年3月发表于JACC杂志。
研究方法
在FRANCE 2和FRANCE TAVI登记研究中记录的2010年至2022年期间接受TAVR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介入的患者被排除。研究者采用Kalbfleisch和Prentice方法评估早期(≤1年)和晚期(>1年)再次介入的累积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评价长期死亡率。
研究结果
图1:研究流程图
从2010年到2022年,研究者对FRANCE 2和FRANCE TAVI登记研究中的76876例患者进行了筛选(图1),其中793例(1.1%)进行了再次介入。在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中,再次介入包括591例患者(0.81%)再次 TAVR和111例患者(0.15%)移除TAVR。359例患者(0.49%)在首次TAVR后早期(≤1年)进行了再次介入,219例患者(0.30%)在晚期(>1年)进行了再次介入。124例患者(0.17%)的时间不确定。
表1:有或无再次介入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
有或无再次介入的患者在首次TAVR时的基线特征比较见表1。再次介入治疗的患者更年轻(P < 0.000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更常见(P =0.05),需要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发生率更高(P =0.02);主动脉瓣面积更大(P =0.02),首次TAVR前主动脉瓣返流≥2级的发生率更高(P < 0.0001)。与第三代THV相比,第一代和第二代THV的再次介入更频繁。在首次TAVR中使用球囊扩张瓣膜时,再次介入的频率较低。首次TAVR后,需再次介入的患者平均主动脉瓣压差较高(P < 0.0001),主动脉瓣返流≥2级的发生率更高(P < 0.0001)。
表2:早期或晚期再次介入的基线特征比较
早期或晚期再次介入的患者在首次TAVR时的基线特征比较见表2。晚期再次介入的患者更年轻(P < 0.0001),更多为女性(P =0.03),房颤发生率更低(P =0.03),需要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发生率更高(P =0.004);中值瓣环直径更低(P =0.003);主动脉瓣返流≥2级的发生率更低(P < 0.0001)。
图2:首次TAVR后的总体再介入比较以及再次TAVR和移除TAVR组之间的比较
8年后总体再介入累积发生率为1.7%(图2A)。首次TAVR至再次TAVR的时间中位数为0.33年,首次TAVR至移除TAVR的时间中位数为0.64年(图2B)。再次介入患者中,62.1%的患者在早期发生了再次介入,37.9%的患者在晚期发生了再次介入。
图3:2017年之前和之后接受TAVR的患者再次介入发生率比较
此外,与2017年之前进行的TAVR相比,2017年之后进行的TAVR再次介入累积发生率显著更低(1.1% vs 1.9%; P < 0.0001)(图3)。
图4:不同的瓣膜类型和TAVR后即刻平均主动脉瓣压差下,再次介入的累积发生率
另一方面,根据瓣膜类型和TAVR后即刻的平均主动脉瓣压差,再次介入的累积发生率如图4所示。平均主动脉瓣压差≥20 mmHg的患者再次介入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均主动脉瓣压差<20 mmHg的患者。当使用自膨式瓣膜且术后即刻平均主动脉瓣压差≥20 mmHg时,再次介入的发生率最高。
图5:再次介入预测因素的森林图
再次介入预测因素的多变量分析见图5。与再次介入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为年龄,首次TAVR前的平均主动脉瓣压差,首次TAVR后的平均主动脉瓣压差>20 mmHg、主动脉瓣返流≥2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表3:早期和晚期再介入时患者特征的比较
再次介入时的患者特征见表3。晚期再介入的患者更常见于女性(P =0.03),具有更高的logistic EuroSCORE(P < 0.0001),更常见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P =0.02),主动脉瓣返流≥2级发生率更高(P =0.04);中位瓣膜直径更低(P =0.001);平均主动脉瓣压差更高(P =0.005)。平均随访989.1±763.8天,再次介入患者的6年后死亡率较高,但早期和晚期再次介入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76.2% vs 64.0%; P =0.77)。
图6:移除TAVR或再次TAVR的患者死亡率比较
移除TAVR患者的6年死亡率显著高于再次TAVR患者(图6A)。但界标分析显示,30天后两种再介入方式之间的死亡率相似(图6B)。
结 论
TAVR后的再次介入不常见,大多在术后早期进行,主要为再次TAVR。需要在预期寿命较长的年轻患者中进一步研究。
讨论
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是一项观察性和回顾性的研究。第二,研究者无法解释需要但拒绝再次干预的患者,或在需要再次干预前死亡的患者。第三,数据库的结构使研究者无法准确确定再次干预的原因。第四,研究者没有在再次介入后进行系统性超声心动图随访,以评估再次介入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