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投毒案一审判决大快人心,医生更要掌握如何阻止悲剧重演

2025年1月9日,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在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2024年4月,湘潭大学研究生张某某因急性秋水仙碱中毒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经调查,其室友周某某因与舍友发生矛盾,网购高纯度秋水仙碱并投入另一室友的麦片中,导致张某某食用后中毒身亡。

4月7日,秋水仙碱宿舍投毒案一审宣判,恶魔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个判决结果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罪犯得到法律的严惩,也希望医护人员能够更好掌握秋水仙碱中毒的识别与救治。


考虑到医护人员对秋水仙碱中毒诊治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应有的规范,2023年,由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等五个学会组织专家发布了《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统一的诊治规范,以指导临床实践。


引用: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等. 秋水仙碱中毒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02):162-168.



一、秋水仙碱的理化性质与毒代动力学


  • 秋水仙碱化学名称是N-(5,6,7,9-四氢-1,2,3,10-四甲氧基-9-氧-苯并[α]庚间三烯并庚间三烯-7-基)乙酰胺,易溶于醇、苯、乙酸和氯仿,难溶于醚。


  • 秋水仙碱片剂口服后经胃肠道迅速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空肠和回肠,服药后0.5 h~3 h达血药浓度峰值,口服2 mg的血药峰值约为2.2 ng/mL,生物利用度为24%~88%。


  • 秋水仙碱血浆蛋白结合率10%~34%,清除半衰期平均为4.4~16 h,中毒患者为11~32 h,停药后药物排泄仍持续约10 d。秋水仙碱主要经肝脏代谢,大部分经过胆汁排泄,约10% ~ 20%以原形经肾排泄。


推荐意见1:秋水仙碱易导致中毒,口服吸收迅速,中毒需引起重视。(证据水平:高,一致率96.8%)


二、秋水仙碱的临床表现


  • 急性中毒是指一次性大剂量或多次摄入一定剂量秋水仙碱引起机体急性病理生理变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出现较早且急,秋水仙碱中毒潜伏期约为1~3 h。


  • 急性中毒的临床过程可分为胃肠功能紊乱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和恢复期这三个阶段。

    (1)胃肠功能紊乱期。一般在中毒后24 h内。胃肠道症状往往是秋水仙碱中毒首发、最常见症状。严重者表现为反复恶心、呕吐、水样便,血便、肠梗阻,部分患者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脱水等表现。腹部CT检查可见肠管扩张、积液、肠梗阻征象。

    (2)多器官功能障碍期。一般在中毒后1周内,是死亡高峰期,常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如胃肠道、血液系统、心脏、呼吸系统、肾脏、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因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合并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恢复期。一般为中毒后1~3周,可出现脱发,四肢肌肉、周围神经病变。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恢复,骨髓抑制的患者可有白细胞回升,1~3个月后毛发恢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诊断标准包括明确的秋水仙碱用药史和相关临床表现。确诊需要在血液、尿液、胃内容物中检测出秋水仙碱。


  • 鉴别诊断早期需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所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相鉴别。出现休克时需分析休克原因,需与原发感染导致的脓毒性休克以及其他类型的休克相鉴别。出现骨髓抑制时需与原发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 根据临床表现和中毒剂量,中毒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重型和危重型三类。

    (1)轻型中毒:仅表现为轻度胃肠道症状且中毒剂量一般<0.5 mg/kg。

    (2)重型中毒:满足以下任一条件。①出现肠梗阻、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心肌损伤、肝损伤、肾损伤等器官损伤;②中毒剂量一般≥0.5 mg/kg但<0.8 mg/kg。

    (3)危重型中毒:满足以下任一条件。①出现意识改变、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②多器官功能衰竭;③中毒剂量一般≥0.8 mg/kg。


推荐意见2:秋水仙碱中毒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当出现临床难以解释的器官功能损伤,警惕秋水仙碱中毒,积极询问病史。(证据水平:高,一致率93.6%)


推荐意见3:秋水仙碱中毒的临床诊断依赖于病史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判断,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和腹部CT,急诊秋水仙碱浓度检测有利于早期确诊。(证据水平:中,一致率90.3%)


推荐意见4:推荐根据临床表现和中毒剂量对秋水仙碱急性中毒患者进行严重程度分层,以指导治疗。仍要警惕轻症向重症转化,需密切监护。(证据水平:中,一致率93.6%)


四、秋水仙碱中毒的治疗


  • 秋水仙碱中毒无特效解毒剂,治疗遵循中毒救治原则,包括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出、药物应用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 减少毒物吸收的方法包括洗胃、吸附与导泻。


  • 促进毒物排出的方法包括血液净化和充分补液联合利尿。


  • 药物应用方面,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血小板生成素(TPO)促进造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因此不作推荐。


  • 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包括常规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保护心肌、护肝等治疗。出现肠梗阻时予胃肠减压、灌肠;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异常,予输注血制品;出现抽搐时,予镇静、控制抽搐、改善脑水肿。对于血气电解质平衡维持、营养支持同样重要。ECMO可能为持续心源性休克的支持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推荐意见5:急性秋水仙碱中毒洗胃应尽早进行,超过6 h仍可酌情洗胃。常规予吸附和导泻。(证据水平:中,一致率96.8%)


推荐意见6: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尽早行血液净化治疗,首选PE联合CVVH,不具备PE条件时可尝试应用HP联合CVVH或单独应用CVVH。(证据水平:中,一致率96.8%)


推荐意见7:当器官功能好转、连续2 d外周血秋水仙碱浓度<1 ng/mL时,可暂停血液净化。(证据水平:低,一致率96.8%)


推荐意见8:常规予胃肠道、心脏、肝脏保护用药。中毒导致骨髓抑制可应用G-CSF和TPO以促进造血。当出现感染高风险可予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当明确感染时应加用抗生素。(证据水平:中,一致率90.3%)


推荐意见9:积极沟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关心、体贴患者,促进早日康复。(证据水平:中,一致率100%)



五、秋水仙碱中毒预后与随访


  • 秋水仙碱中毒剂量与预后密切相关,一次性口服超过0.5 mg/kg时可致死。


  • 首次血浆秋水仙碱浓度与中毒时间乘积可作为中毒预后的早期预测因子。


  • 出院患者应定期随访1~2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心电图并关注有无四肢肌力和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推荐意见10:秋水仙碱中毒出院患者随访1~2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并关注有无四肢肌力和周围神经病变情况。(证据水平:中,一致率100%)


六、秋水仙碱中毒的预防


  • 开展宣传教育,少吃或不吃新鲜黄花菜,加强药品管制与处方管理,有精神或心理问题人群避免接触药物以防止急性中毒事件发生。


  • 由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开具处方按医嘱用药。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过量用药,对于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应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药物蓄积中毒。


  • 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肝、肾等器官功能指标,有条件者检测秋水仙碱浓度。


  • 对于服用秋水仙碱的人群,如出现胃肠道症状,应及时就医。


推荐意见11:临床上需评估高危人群,指导秋水仙碱合理用药,以减少中毒发生。合并有多个高危因素的避免服用秋水仙碱。(证据水平:高,一致率100%)


人神共愤!不应该饶恕毒杀大学舍友的恶魔!


阅读数: 526
留言请输入昵称
发送
欢迎留言